![]()
刘阿姨退休后,生活悠闲,每天下午都会跟小区姐妹一起品茶、闲聊、吃点瓜子和蜜饯。她自认为生活充实,偶尔血压高点也没多在意。最近的一次体检报告让她瞪大了眼睛:肌酐水平升高,肾功能异常。医生皱着眉头告诉她,
再不调理,离“尿毒症”可能只差一步。刘阿姨一脸茫然:“我没啥毛病,咋一下子就到这么严重地步了?”其实,像刘阿姨这样的中老年人并不少见,我国目前慢性肾病人群已近1.3亿,尿毒症发病人数逐年上升。
![]()
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曾经“遥远的词”正在悄悄逼近普通人?是否每天无心之举,正悄然影响肾脏健康?尤其有3类食物,看似不起眼,吃多了却可能“偷走”肾脏健康。到底是哪3样,您真的知道吗?
说到尿毒症,很多人印象停留在“命不好”、不治之症。其实,它并非朝夕之间发作,而是长期肾脏慢性损伤的“最后警告”。
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调查,我国成人慢性肾病患病率约为10.8%,而且发病呈现年轻化、隐匿化趋势。
大多在早期没明显感觉,等到不适时,疲劳、水肿、血压高、食欲下降、泡沫尿等症状出来,往往已经进展严重。
原因复杂,高盐饮食、高糖食物、过度补品、频繁熬夜、误信养生偏方等,都是加重肾脏负担的隐形推手。
![]()
更可怕的是,很多诱因就藏在日常饮食中,那些“好吃的”3类食物,如果不警惕,可能正默默蚕食肾脏功能。
高盐腌制类食品
腌菜、咸鱼、牛肉干……这些风味诱人的食品,被不少家庭“年年有、顿顿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g(约合盐12.5g)。
但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我国居民人均食盐摄入量高达9-12g/日,远超健康红线。
高盐饮食容易导致高血压、损伤肾小球微血管,加速肾功能老化。《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大型队列研究证实,高盐饮食人群肾病风险提升近20%。医生提醒腌制品虽开胃、但要远离嘴边,每天少于20g为宜。
![]()
高糖和糖加工零食
蛋糕、奶茶、糖果,甚至不少“低糖”糕点都隐藏着惊人糖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每日摄入添加糖不超过25g,但2021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部分城市居民平均摄入高达38g/日。
长期高糖饮食带来肥胖、糖尿病风险,而糖尿病正是慢性肾损伤最主要的元凶之一。据《中华内科杂志》报告,糖尿病肾病占终末期肾衰的30%以上。“嘴上一时甜,肾脏苦一生”,很贴切地描述了高糖饮食对肾的危害。控糖少吃,肾脏“压力小一点”。
![]()
高蛋白(尤其是过量动物蛋白)饮食
健身热、进补潮,促使很多人每天牛奶、鸡蛋、肉类不断加码,以期“补体力”“养肾气”。可实际肾脏更怕“超负荷工作”。
最新科学综述《肾脏疾病进展与蛋白摄入》指出,过量蛋白摄入会使肾脏代谢压力大幅提升,长此以往容易诱发“高滤过性肾损伤”。
![]()
在肾功能已受损人群中,低蛋白饮食可使肾病明显减缓进展速度。医生建议:正常人每天蛋白质摄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8克—1.0克为宜,避免高蛋白饮食“加码肾脏风险”。
面对日益增长的尿毒症威胁,日常生活该怎样保肾防病?医生和营养师给出了三条实用建议,坚持下来,肾脏会“默默感激”。
“三减”原则,减盐、减糖、减油。烹饪多用蒸煮炖,少放酱料、咸菜。用天然新鲜蔬果代替甜点,清淡为主,助力肾脏减负。
适量优质蛋白,远离过量补品。鱼、豆制品、鸡蛋合理搭配,每餐掌心大小为宜。肾功能欠佳者,优先植物蛋白,避免大鱼大肉“贪嘴”。
定期体检,警惕“三高”。每年检测肾功能、尿常规,对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人群,监控指标异常,及时干预。不要迷信所谓“民间补肾偏方”,正规医院检查才可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