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间的城隍爷是如何管理鬼魂的?真的记录善恶吗?庙祝道出其中秘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道藏》《城隍职司考》《礼记》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城隍,这位在民间信仰中掌管阴阳两界的神祇,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千百年来,香火不绝,受万民敬仰?

翻开道教典籍《道藏》,里面记载:"城隍者,城池之神也,掌一方水土,察民间善恶,司生死祸福。"可这简短的几句话,又如何能道尽城隍神职之玄妙?世人只知城隍掌管阴间,审判鬼魂,却不知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

那功德簿是否真的存在?每个人的善恶是否都被一笔一画地记录在案?人死之后,灵魂真的要去城隍庙报到吗?这些流传千年的说法,到底是民间传说,还是确有其事?

江南某座古城,一位守了城隍庙五十余年的老庙祝,在79岁那年,终于向人道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他说的那些话,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老庙祝姓陈,道号清虚。这座城隍庙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陈清虚十八岁那年进庙当差,一晃就是一甲子。

那天是清明节,庙里香火正旺。一位年轻人恭恭敬敬地上了三炷香后,突然跪在城隍像前失声痛哭。陈清虚见状走上前去,轻声问道:"施主何故如此?"

年轻人抬起头,眼眶通红:"我父亲三天前去世了。他生前是个好人,从不做亏心事,可临终前却受了很多罪,走得很不安详。我只想知道,我父亲现在到底在哪里?城隍爷真的会管他吗?"

陈清虚叹了口气,扶起年轻人:"你随我来。"

两人来到庙后的一间静室。陈清虚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古籍,封面上写着《城隍职司考》四个大字。

"这是我师父留给我的。"陈清虚翻开书页,"你知道城隍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吗?"

年轻人摇摇头。

"早在周朝,《礼记》中就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的记载。那时候,人们就开始祭祀城池和护城河的神灵了。到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孙皓在位时,有一位叫纪信的将军,为救汉高祖刘邦,假扮成刘邦被项羽烧死。后来,人们感念他的忠义,就把他奉为城隍。"

陈清虚顿了顿,继续说:"可城隍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神职系统,是在唐朝。那时候有个叫张巡的将军,死守睢阳城,最后城破殉国。他的忠义感动天地,被玉皇大帝封为都城隍,统管天下城隍。"

"那城隍到底是干什么的?"年轻人急切地问。

陈清虚指着书上的一段文字:"你看这里,《城隍职司考》里写得清楚:'城隍者,阴阳之枢纽也。掌一方生死簿籍,察人间善恶功过,领鬼魂归宿,判阴间刑罚。其职有三:一曰护境安民,二曰察善惩恶,三曰接引亡魂。'"

"接引亡魂?"年轻人的声音有些颤抖,"您是说,人死后真的要去城隍那里报到?"

陈清虚点点头:"不错。按照道教的说法,人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主魂要在七日内前往城隍庙报到。城隍会根据这个人生前的功德善恶,决定他的去处。"

"那功德簿真的存在吗?"

"存在。"陈清虚的语气很肯定,"不过不是你想象的那种账本。"

他翻到书中的另一页,上面画着一幅图。图中有一座宏伟的殿堂,正中坐着一位威严的神祇,两旁站立着四位判官,各捧着不同的册子。

"你看,这四位判官,掌管的分别是生死簿、功德簿、罪恶簿和冤孽簿。"陈清虚一一指给年轻人看,"生死簿记录着一个人的寿数,功德簿记录善行,罪恶簿记录恶事,冤孽簿则记录着因果纠葛。"

"这些簿子是谁在写?"

"阴司里有专门的官吏,叫做'功曹'。人间每发生一件善恶之事,功曹就会记录在案。不过..."陈清虚顿了一下,"这些记录,不是用笔写的。"

"那是用什么?"



"是用心写的。"陈清虚看着年轻人困惑的表情,解释道,"道教认为,天地有一股'炁',万物皆在其中。人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会在这股'炁'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是功德簿上的'字'。"

年轻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陈清虚合上书,"这是我师父当年告诉我的,说的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事。"

那时候,苏州有个富商叫沈万山,家财万贯。他做生意很精明,从不吃亏。可有一点,他从不欠人钱,答应的事一定做到。

有一年,苏州发大水,很多穷人流离失所。沈万山拿出一千两银子,在城外搭了粥棚,每天施粥。这一施就是三个月,救活了不知多少人。

三个月后,洪水退去,沈万山关了粥棚。当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中,他来到一座宏伟的大殿。殿中坐着一位威严的神祇,左右站着文武判官。

"你就是沈万山?"神祇开口问道。

沈万山战战兢兢地答:"正是小民。"

"我是苏州城隍。你这三个月施粥救人,功德不小。"城隍说着,向身边一位判官招招手,"让他看看功德簿。"

那判官上前,展开一本金光闪闪的册子。沈万山看去,只见册子上写着:"沈万山,苏州府人氏,原定寿数五十三岁。因施粥救人,活人无数,增寿二十年,改为七十三岁。子孙三代,皆得善报。"

沈万山大喜,正要叩谢,城隍却摆摆手:"功德簿上还有一笔账,你且看看。"

判官又翻开另一页,上面写着:"沈万山年少时,曾趁人之危,低价收购李家田产五十亩,致使李家家破人亡,李家长子含恨而死。此罪当消功德十年。"

沈万山一看,顿时吓出一身冷汗。那是他二十岁时做的事,当时李家遭了灾,急需用钱,他就以极低的价格买了人家的田地。后来李家越过越穷,长子因为愤懑成疾,不到三十岁就死了。

"这件事,你可记得?"城隍问。

沈万山不敢隐瞒,老实地答:"记得。当时小民年少,只顾赚钱,确实做得不地道。"

城隍点点头:"知错就好。你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照原定寿数,五十三岁去世,功德归零。二是补偿李家,增寿十年,但要在李家后人身上花费千金。你选哪个?"

沈万山毫不犹豫:"小民愿意补偿李家。"

城隍满意地点点头:"善。你回去后,务必记住今日所见。功德簿上的每一笔账,都不是白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沈万山从梦中醒来,浑身是汗。第二天,他就派人去找李家后人。可李家在苏州已经断了香火,长子死后,李家就彻底败落了。

沈万山没有放弃,派人四处寻访。半年后,终于在杭州找到了李家的一个远房侄子,正在码头做苦力。沈万山把人接到苏州,给了他一千两银子,又帮他开了个铺子。

从那以后,沈万山做生意更加谨慎,绝不做亏心事。他活到七十五岁才去世,比城隍说的又多活了两年。

陈清虚讲完,看着年轻人:"你明白了吗?功德簿不是简单的账本,它记录的是一个人一生的因果。善恶到头终有报,这不是吓唬人的。"

年轻人若有所思:"那我父亲呢?他生前确实是个好人,为什么走得那么痛苦?"

陈清虚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这就要说到城隍管理鬼魂的另一个秘密了。你父亲走得痛苦,不一定是坏事。很多时候,临终前的苦难,恰恰是在消业障。"

"消业障?"年轻人不解。



"对。人这一生,即便再善良,也难免会有一些过失。这些过失积累下来,就是业障。如果生前不消,死后就要在阴间受罚。可如果在临终前通过疾病、痛苦等方式消除了业障,那死后就能少受很多罪,甚至直接投个好胎。"

陈清虚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可这其中还有更深的道理。你父亲临终前到底经历了什么,城隍爷又是如何根据他的情况安排的,这..."

老庙祝欲言又止,看了看年轻人,最后叹了口气:"这些事,不是随便就能说的。涉及到阴司的运作规则,知道得太多,对你未必是好事。"

年轻人急了:"陈道长,求您告诉我。我父亲临终前一直念叨着什么,可我们都听不清。我真的很想知道,他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