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4月到7月,是青岛海雾多发季节,给海上通行和作业带来了难题。海雾生消演变机制是什么?如何来消除或者减弱海雾,是气象学界一直在研究的难题。从去年开始,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牵头,联合多家机构先后开展30次海雾观测试验。同时,今年首次加入了人工消雾试验。阶段性的成果有哪些?未来有哪些应用?11月13日,记者来到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进行了探访。
![]()
正在进行海雾监测,图由受访者提供
海雾咋形成的?
在海上,除了台风过境,海雾也是黄渤海海域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4月到7月是高发期,影响比较大。
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晶说,海雾造成能见度降低,增加事故隐患。据统计,60%以上的海上碰撞事故都发生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情况下。同时,对于海上作业、风电平台等运行,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
但是,影响海雾生成和消退的因素有很多。海雾生成于海气边界层,气溶胶活化、水汽凝结是关键生成过程,云滴增长与沉降则影响其发展与消散。
“比常见的辐射雾要复杂很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徐晶说,受限于目前的观测手段,并未能获得更多数据。这也导致目前的海雾预报无法满足更精准化的需求。
同时,人工消雾的基础,同样来自海雾各类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无人机+空气炮,人工消海雾还有多远?
漫天的大雾,如何进行消除?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晶说,原理其实并不复杂,通俗一点来说,跟人工降雨的模式一样。人工消雾同样需要播撒催化剂,让雾气凝结成水滴落下来,从而达到人工消雾的效果。
![]()
然而,前期我国人工消雾试验主要针对内陆机场,在沿海消雾方面几乎是空白。随着无人机的发展、催化技术的改进,以及海事、港口等领域的迫切需求,亟需开展沿海人工消减海雾的试验,突破关键技术,为长三角国际港口群、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保障。
据介绍,此次试验,青岛通过创新采用无人机播撒催化剂与聚能空气炮联合作业模式,定量评估了人工消雾技术与装备的作业效能。
人工消雾的核心在于分析海雾的构成,并使用相应的催化剂。其中,吸湿性催化剂是人工消减雾技术的核心材料,目前正从传统盐类逐步向新型复合材料迭代升级。该类催化剂基于吸湿增长和碰并沉降机制实现消雾:颗粒播入雾环境后迅速吸湿形成溶液滴,成为凝结核,促进雾滴碰并增大;当雾滴粒径超过约30um时,重力占据主导,使其沉降并从大气中移除,从而提升能见度。
![]()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针对黄渤海沿岸高发的海雾天气,先后进行了30次试验,并搜集到了各类数据,其中包括十余次消雾试验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为将来人工消雾打下了基础。不过,目前人工消雾尚处于试验阶段,真正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打造精准海洋气象服务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海雾的观察只是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的重点方向之一。除此之外,该院还建立了黄渤海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以青岛黄岛、烟台长岛和天津滨海三个岸基观测站、一个固定式海上综合观测平台为核心,结合无人船、波浪滑翔器、浮标等海基定点和机动观测及无人机等空基机动观测技术,构建科学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海洋气象岸-海-空-天一体化协同观测体系。
“未来的海上气象服务将会更加精准化。”徐晶说,针对海上航行、海洋牧场等等,会进行定制化服务,为国家海洋安全与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气象动能。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来源:大众新闻·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