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蜂在秦岭的千万次振翅,不仅是采蜜的轨迹,更是给这片山脉写就的生命诗行。
那些藏在日常里的馈赠,让秦岭的每寸土地都透着生机。
让我们循着蜂鸣,探寻中华蜂与秦岭的生态羁绊、与秦蜀古道的文明交融、与留坝人民的温情相依,解锁留坝的生态密码,感受秦岭的人文温度,共同见证这片秘境里中华蜂谱写的传奇。
![]()
![]()
院子的老槐树下,年过八旬的老蜂农每天清晨都要拿着药罐做一件事——煮汤药。
她的药罐是婆婆传下来的粗陶罐,罐里装着刚从后山坡采的板蓝根和金银花,「板蓝根要选带根的,金银花得是刚开的白瓣,这样熬出来的汤药才管用」。
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药香混着草木的清气漫出小院,老蜂农手里握着木勺轻轻搅动,眼神专注得像在呵护珍宝。
「火不能太旺,不然药劲熬不透;也不能太弱,淡了就护不住蜂群。」她的动作慢而稳,木勺刮过罐壁的声响,在晨雾里格外清晰。
![]()
药汤熬好后,老蜂农会倒进一个粗瓷碗里,晾到不烫手,再拿着竹刷往院角的原木蜂箱上刷。
竹刷是儿子用竹子做的,刷毛软,不会伤着蜂箱里的工蜂。「中华蜂不能用抗生素,一用蜜就不纯了,还伤蜂群。」
她一边刷,一边跟蹲在旁边的小孙女念叨,「咱养蜂图的是甜,不是利,得先让蜂群住得舒心、吃得安全。」语气里满是执拗的认真。
![]()
村里老人都记得,民国年间那场山火里,老蜂农的祖辈抱着家里三代人养护的五桶中华蜂,从浓烟里冲了出来。
当时房梁已烧塌,粮食、衣物全被火海吞噬,唯有裹在祖辈棉袄里的蜂桶完好无损。
虽然后背被火星燎得满是水泡,她却紧紧抱着蜂桶不肯松手,「粮食没了能再种,蜂群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
如今,老蜂农也成了「祖辈」,每天都要带着小孙女去看蜂群。
她耐心教孙女:「蜂群早上出巢早,说明天气好;要是工蜂都围着蜂箱转,就是要下雨了。」
采蜜的时候,老蜂农也有规矩,「只能取一半,必须给蜂群留足过冬的口粮。」
![]()
有次孙女问她,「奶奶,为啥不多采点蜜卖钱呀?」
老蜂农摸着孙女的头,指着飞舞的蜂群道,「钱是赚不完的,可蜂群要是饿坏了,明年就没蜜了。
咱留坝人过日子,讲究的是‘留余地’,对蜂是这样,对人也是这样。」
老槐树上,几只中华蜂正围着雪白的槐花瓣飞舞,老蜂农坐在小马扎上静静看着,眼里满是温柔。
这份不贪求、重本心的质朴,从祖辈传到她,再到小孙女,就像蜂群的传承一样,藏在留坝的山水间,融进每一滴纯净的蜂蜜里,从未改变。
图片来源:王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