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即日起,本报开始连载著名作家叶兆言中篇小说《通往父亲之路》。《通往父亲之路》是叶兆言以60多年的生命体验,直面、致敬、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在中外文学史中,父子关系早已成为永恒的文学母题。《通往父亲之路》这部6万字的中篇小说,延续了叶兆言一贯的叙述风格,平实客观,有如闲话家常,书写一个家庭三代知识分子的时代记忆。叶兆言说:“这是我一直以来想写的一部书。想说的意思也简单,就是向‘父辈’致敬。 ”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五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仪凤之门》《璩家花园》,散文集《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江苏读本》与《南京传》《南京人》为叶兆言的人文力作。
外婆过世,魏明韦和小舅都赶回来奔丧。魏明韦是独自来的,小舅带着两个儿子,匆匆来去,也没什么说话的机会。大家都走了以后,张左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突然发现原来独栋的小楼,居然会是那么大,那么空旷,那么多房间,阁楼上有那么多灰尘。多少年来,他一直与外公外婆生活在这里,外公死后,张左与外婆相依为命,现在,他将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自生活,好在已经工作了,有一份不太高的薪水,衣食已经无忧,可以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下去。
如果不是恢复高考,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无法想象。张左并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他从来没觉得自己应该要求上进。恢复高考后,能够考上大学,最要感谢的是烟酒食品商店的无聊。那年头当营业员很清闲,因为物资极度匮乏,买什么都要票,烟票、酒票、酱油票,连肥皂和卫生纸都要票。当时每家每户都会发一种豆制品副票,上面编了号的,到时候会发出通知,具体什么号码,能买什么样的物品,遗失不补过期作废。
张左的同事是两位中年妇女,她们的年纪可以当他的母亲。本来还有个老头,张左上班不久,老头便退休了。营业员的工作实在无聊,上班除了等待下班,并没有太多事需要他去做。两位女同事对张左都很好,其中一位同事长得特别像吴姨,尤其是眼神,看人时眼睛会闪闪发亮。都说女儿会像妈,无聊的时候,张左便会联想到吴姨的女儿素素,想到她小时候的样子,想到她以后很可能也会像吴姨一样,也就是眼前这位中年妇女的模样,便忍不住要笑。
事实上,吴姨在那次上门告状不久,便正式与张希夷复婚了。外婆过世的第二年,她带着素素又一次上门,听说外婆已走,大吃一惊,眼睛顿时红了,很伤心地流出眼泪。素素默默地看着张左,不说话。自那次去中山陵游玩后,这是第一次又见到她。此时的素素已二十岁,美丽动人,是一所师范学校的工农兵大学生。工农兵大学生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素素跟吴姨下放农村,初中毕业插队,不久因为普通话说得好,成为公社广播员,以后又借调到县人民广播电台,再以后,便被推荐上了大学。
与素素再次见面,张左激动不已,平静的生活立刻变得不再平静。他忘不了那次游中山陵,那时候张左和素素都很小,他还只上小学一年级。这件事久久不能忘怀,与童年和少年时太多的寂寞有关——魏明韦从未带张左出去玩过,张希夷基本上也没有。那次玩中山陵之外,张左与张希夷在一起相处,也就只有在干校那几天。因此,对素素的记忆,其实就是对家庭的记忆,就是对父亲的记忆,它意味着一种对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张左常会有一种错觉,觉得吴姨才是他的妈妈,而素素则是他姐姐,与这个姐姐相比,父母更喜欢女孩子,不喜欢男孩子,所以张左被扔给了外公外婆。
素素大学学的是化学,怎么就谈到了这个话题,又怎么就有滋有味地开始讨论,张左已经回想不起来。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张益嘉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