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月山脉上空,一架无人机正沿着预设航线自动巡飞,它将敏锐捕捉森林火点、违规倒渣、非法垂钓等异常情况,实时回传至镇“141”基层智治平台。这一幕,已成为南岸区迎龙镇基层治理的新常态。作为全区率先探索“无人机+”基层智治的先锋,迎龙镇通过构建“空中智慧网格+地面精治力量”的立体治理矩阵,有效破解了传统人力巡查效率低、应急响应滞后等难题,以“天空之眼”探索“地空智治”新路径,为基层治理实践赋能。
创新突破:从“人巡”到“机巡”的治理变革
迎龙镇辖明月山脉南段,森林覆盖率高,正处开发建设期,面临森林防火压力大、违规倒渣行为多发等多重治理挑战。传统人工巡查方式存在盲区多、效率低、风险高等局限。为破解这些难题,迎龙镇引进无人机系统,配备1台无人机、1个位于苟家嘴村的无人机机场,开发17种智能算法,谋划22条综合巡飞航线,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测。
![]()
无人机巡飞。崔景印摄
“无人机巡飞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压力。”苟家嘴村党总支书记雷昌华感慨道,“以前巡山要靠人员步行,现在无人机上天一看,哪里冒烟、哪里有人违规进山一目了然。”他举例说,在森林防火期间,无人机能够及时发现人员走动和冒烟点,大大提高了预警能力。除了森林防火,无人机还在弃土监管、松材线虫防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违规倒渣行为,人工巡查难以及时发现,而无人机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图像,能敏锐捕捉变化,即使夜间作案也难逃无人机‘法眼’,让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响应、迅速出击。”雷昌华介绍道。
技术赋能:智能算法构建空中“智慧网格”
迎龙镇打造的“迎龙飞哨”低空感知预警平台,是“无人机+”模式的核心支撑。该平台涵盖森林防火、弃渣监管、河库管理、闲置房屋和地块管护、地灾点监管、松线虫防治六大板块,通过17种智能算法实现精准识别。
![]()
无人机采集数据。崔景印摄
迎龙镇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无人机系统已实现全自动化运行。“平时设定好航线,时间到了它就自己起飞巡查,发现异常自动上报。”同时,系统也保留了手动干预功能,“如遇突发情况,可随时定点飞行,近距离查看情况。”无人机采集的数据不仅包含画面,还集成位置信息、多方位细节等,形成完整的反馈资料包。该负责人介绍:“比如发现蓝色棚顶这样的违建,系统会精准定位,并附上图片、说明等一整套反馈材料,让人一目了然。”
体系融合:“无人机+”与“141”平台无缝对接
迎龙镇将无人机系统全面接入“141”基层智治平台,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数字预案、智能分拨等功能的加入,可实现“空域精准感知、地面靶向处置”的治理闭环。
![]()
无人机系统接入“141”基层智治平台。崔景印摄
在“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方面,迎龙镇目前已动态关联24条跑道、71条子跑道重点工作任务223项,核心业务数字化率达100%。设置智能分拨预案191个,分拨网格事件3618件,闭环处置率100%。完善数字预案41个,实现风险点位落图996个,智能预案关联率、感知设备关联率均达100%。
“无人机+”与“141”基层智治平台无缝融合在实践中成效显著。当无人机识别到违规行为后,系统自动生成预警事件,镇指挥中心通过智能预案“一键智达”分派给相关岗位,形成“巡查—发现—分析—报送—核实—研判—处置—复盘”的完整闭环。如遇紧急事件,值班领导可实时指挥调度,实现多跨协同。
实战实效: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无人机+”模式的应用,为迎龙镇基层治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据统计,自特色场景应用以来,无人机系统已累计识别非法垂钓、违规倒渣、烟雾火点等事件1900余件,线下巡查次数减少46%以上,感知预警、快反快处时间缩短30%以上,人为工作量减少20%以上。
在森林防火方面,无人机实现了对明月山脉的全方位监测,巡逻覆盖率达90%;在环保监管方面,无人机敏锐发现违规倒渣行为,解决了以往“发现难”问题;在社会治理方面,该系统还有效遏制了流动赌场等违法活动。雷昌华提到:“无人机还配有喊话器,发现不法行为可直接空中喊话劝阻,形成有力震慑。”(舒永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