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海对“绿捷食安事件”作出全面通报:违法犯罪事实查明,公司拟被吊销两证,实际控制人张某华等8名责任人被依法逮捕;光明食品集团已自9月23日起接管全市484所学校的校园餐供应,保障学生就餐不受影响。这份通报内容详尽、处置明确,展现出上海市政府部门对校园食安“零容忍、动真格”的态度。
![]()
然而,这起事件也留下了三个值得持续追问的问题。
一问:一家企业如何垄断上海数百所学校食堂?
通报指出,绿捷公司通过串通投标、组织“围标”等非法手段,中标了86个校园餐服务项目,最终覆盖全市484所学校。其手法包括勾连招标代理、安排陪标企业、统一制作标书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违法操作链条。
这反映出校园餐招投标机制存在漏洞。更令人担忧的是,绿捷在多年运营中多次被内部人员反映食品安全问题,却均未上报,说明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双双失效。如何堵塞招投标制度漏洞、加强动态监管,是杜绝垄断现象的根本。
![]()
二问:学生伙食是否真正改善,未来能否杜绝类似问题?
自9月23日光明食品集团临时接管至今,已近两月,学生就餐的短期稳定或已实现,但长远看,校园餐的质量与安全能否持续保障?通报中提到,上海已制定多项改进措施,包括强化食材供应链管理、严格招投标流程、拓展家长参与监督等。
这些制度性建设若落实到位,将有助于提升校园餐管理水平。然而,确保措施不打折扣、监督不流于形式,仍需持续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利益固化的壁垒,让校园餐供应在阳光下运行,真正服务于学生健康。
三问:社会监督如何更有序、更长效地融入校园餐治理?
此次事件中,媒体曝光、家长关注、部门通报形成了合力,但校园餐安全不该总依赖“出了事再聚焦”。还应把社会监督纳入制度化轨道。下一步关键在于:让家长看得见信息、有处说问题,也能看到整改结果;让学校和企业把家长、社会视为“合作伙伴”,而不是额外负担。政府监管、校方管理、企业自律与家长监督应当同向发力,守护校园餐的安全。
![]()
校园餐事关下一代健康,绝不可沦为逐利之地。唯有健全制度、加强监督、鼓励社会参与,才能筑牢学生食品安全的防线,让家长放心、社会安心。
撰文|李哲主编|李锦审核|朱宗威*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出品 | 潇湘晨报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