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11月9日晚,韩国警察厅线上布告栏的一条帖文,让龙山总统府的安保系统瞬间拉满警报。“在总统府安装了爆炸物”的字眼格外刺眼,尽管警方地毯式搜查后未发现实爆装置,但龙山警察署还是立刻升级了总统官邸周边的巡逻密度——原本就维持最高级别的安保,如今连街角监控都调整到了24小时动态追踪模式。截至11日,警方正通过IP溯源和访问日志锁定发帖人,这场虚惊背后,是韩国政坛刚经历“大洗牌”后的权力余震。
谁都清楚,这不是李在明第一次直面危险。这位上任仅半年的总统,用雷霆手段完成了韩国权力结构的重塑:七位四星上将被集体撤换,涵盖海陆空三军及联合作战指挥体系,这种规模的军方“换血”在韩国宪政史上都极为罕见;紧接着又拿检察系统开刀,借着尹锡悦时期“戒严风波”的争议,直接削弱了这个曾被保守派当作“刀把子”的机构权力。如今他的支持率稳在60%,而前总统尹锡悦所在的“国民力量党”支持率仅剩二十几,这种悬殊背后,是旧势力的疯狂反扑。
![]()
尹锡悦此刻怕是连后悔的余地都没有。这位沦为阶下囚的前总统,正被“一般利敌”“滥用职权”“内乱罪”等多项指控压得喘不过气。特检组掌握的证据显示,他任内曾与军方高层合谋,企图用无人机侦察刺激朝鲜,诱使对方发起进攻,借此挑起战时状态清除政敌。更讽刺的是,当初被他用死亡威胁裹挟的同僚,如今全成了揭发他罪行的关键证人。韩媒透露,一审结果有望明年初公布,若“叛乱罪”坐实,等待他的不是朴槿惠式的监禁,而是最高死刑的判决。
李在明没给对手留任何反扑空间,推动“反侮辱法”立法就是最明确的信号。这项由10名共同民主党议员联名提出的法案,把公开侮辱特定国家或民族的行为,直接与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挂钩。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在针对性清除尹锡悦留下的反华“政治余毒”——此前韩国街头频发的反华集会,散布谣言、侮辱中国人的闹剧,早已让韩国的国际形象蒙尘。法案一旦通过,那些靠煽动仇恨博眼球的势力,就得掂量掂量违法成本。
![]()
对中国而言,这一系列动作释放的善意相当清晰。中方已向李在明发出邀请,希望他明年4月访华的消息,被韩媒解读为中韩关系重回正轨的“破冰信号”。毕竟尹锡悦时期的亲美路线,让韩国经济被绑上美国的战车,半导体出口下滑、供应链动荡,都让韩国企业苦不堪言。李在明很清楚,想要对冲美国霸凌政策的影响,加强对华合作是最务实的选择,这也是他在APEC峰会上公开喊出“构建相互尊重的新型伙伴关系”的底层逻辑。
远在大洋彼岸的特朗普,显然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韩国军方高层换血、外交政策转向,意味着美国在东北亚的“棋子”正试图调整姿态。特朗普若重返白宫,原本想靠“印太战略”捆绑韩国的计划,可能要打折扣。李在明清洗军方时特意换上的一批务实派将领,恰恰是主张“韩国外交自主”的群体,这与特朗普想让韩国多掏军费、紧跟美国步伐的诉求,本身就存在天然矛盾。
![]()
这场权力游戏远没到终局。李在明虽然掌控了检察、军队、国会,但权力过度集中的风险也在累积——韩国总统“卸任即遭清算”的魔咒,从来不是空穴来风。他想打破单任五年的限制搞长期执政,光靠高压清洗不够,还得看经济民生的成绩单,更得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走稳平衡木。
总统府的爆炸物是虚惊,但韩国政坛的“炸药桶”从未彻底熄灭。尹锡悦的落幕是罪有应得,李在明的崛起则充满未知。对中韩关系来说,只要反华情绪被遏制、务实合作能落地,就是最大的积极信号。至于那些躲在屏幕后发威胁帖文的跳梁小丑,不过是旧时代落幕前的最后一点杂音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