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荆州刚开始建的时候,既没有城墙,也不叫现在这个名字。
![]()
最早得说到春秋初期,那时候楚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地盘也越扩越大,在当时的诸侯国里,算是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了。为了更好地控制已经征服的地方,还能盯着中原那些诸侯国,在楚文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89年,楚国把都城从宜城市东边迁到了纪南城。这个纪南城就在现在荆州古城北边大概五公里的地方,因为它在纪山的南边,所以叫纪南城,另外还有个名字叫“郢”。
郢都的位置特别好,在江汉平原的中心地带,不管走水路还是陆路都方便。东边连着云梦泽,西边能守住巫巴一带,北边是通往中原的大路,南边又有长江作为天然的屏障。不光自然条件好,战略地位也特别重要。可郢都四周全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平坦平原,要想防守,就只能修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全是用黄土堆起来的,有的地方高到一两丈。郢都的面积大概有16平方公里,比现在的荆州古城还要大两倍多。作为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纪南城刚建起来的时候,就特别气派、繁华,在当时是南方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都会之一。
![]()
以前陆游在《楚宫行》里写过“汉水方城一何壮,大路并驰车百辆”,能想象出当时的热闹。汉代的哲学家桓谭在《新论》里也描写过纪南城里的景象,说“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弊”。意思就是街上的车挤得车轮都快碰到一起,行人更是肩挨着肩,早上出门穿的新衣服,到晚上就被挤得变旧了。直到现在,老百姓还把楚都纪南城叫做“挤烂城”,从这名字就能看出当时有多热闹。
楚国迁都到郢都,加上纪南城越来越发达,这给荆州的发展带来了特别难得的机会。那时候长江的河道还没往南边移,现在的荆州古城其实是紧挨着长江的。虽然那时候当地已经有了小城郭,但根本没形成规模。郢都建好之后,楚王的目光自然就落到了长江边上这块好地方,于是就在岸边修了官船码头,还建了豪华的宫殿,给它起名叫“渚宫”,意思就是另外的住处,其实相当于楚王建在江边的别墅。
那时候的渚宫,是郢都通往长江的门户,也是楚王经常去的地方,所以商人都聚集在这儿,到处是车马声,特别兴旺。就像有人说的“渚宫自昔称繁盛,二十一万肩相摩”,能看出当时的热闹劲儿。也正因为这样,以前的人常常把“渚宫”当作楚都和荆州城的别称。比如唐朝的余知古编了一本记录楚国旧事和唐朝以前荆州杂史的书,名字就叫《渚宫故事》;南朝梁元帝曾经在这儿称帝,史书里就写着“即帝位于渚宫”。
不过好景不长,后来秦国越来越强,楚国却慢慢衰落了,郢都也遭遇了一场再也没法恢复的灾难。在郢都建城441年后,也就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军大规模进攻楚国,势头特别猛,楚军接连打败仗。秦国的大将白起率领军队深入楚国腹地,很快就攻占了郢都。纪南城被攻破后,秦军对抵抗秦国最坚决的楚国人进行了疯狂报复,先是残忍地屠杀、抢掠,之后又放火烧了宫殿,把繁华的郢都变成了一片焦土。这场大火还蔓延到了楚国先王的陵墓区,把那里也烧得一干二净。
曾经经历了20个楚王的郢都纪南城,就这么再也没法复兴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那片方圆几十里的城址上,已经种满了稻子、麦子,田埂纵横交错,住着不少农户,炊烟袅袅,是一派田园风光。但即便这样,以前像长蛇一样蜿蜒的高大城墙、雄伟的烽火台、大型宫殿和手工作坊的地基,现在还能看出来。站在刻着“楚纪南故城”五个大字的石碑前,看着眼前这些经过两千多年风雨侵蚀的郢都遗迹,还有到处能见到的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再想想当年华丽的宫殿、纵横的街道、拥挤的人群、热闹的集市声音,真让人有种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感慨。
不过有意思的是,渚宫并没有因为楚国灭亡、郢都纪南城被毁掉而消失,反而变得更加繁荣兴旺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