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中长期供灯的人,子女却不成器?佛陀看透:明灯照外,暗在心中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佛说施灯功德经》《华严经》《佛说施灯功德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供灯,自古便是佛门中极为殊胜的供养方式。

《佛说施灯功德经》中记载,燃灯供佛能得种种功德,从智慧明澈到子孙贤良,无不涵盖其中。正是这缘故,世间多有虔诚信众,日日在佛前燃灯,月月添油不断,年年香火不绝。有人甚至倾尽家财,在寺院中供奉长明灯,祈求佛菩萨庇佑,盼望子女成龙成凤。

但世间偏偏有这样一桩怪事:有人家中佛堂长年灯火通明,供养从不间断,主人对佛法也算恭敬虔诚,可他的子女却一个个不成器,有的游手好闲,有的忤逆不孝,有的甚至做出违法乱纪之事。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经书所载有误?还是这供灯本就没有功德可言?

佛陀在世时,早已看透了这其中的玄机。这位觉者曾当面点破一位虔诚供灯者的迷执,道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真相——明灯照外,暗在心中。这八个字,道尽了无数人修行的盲区,也揭示了功德真正的来处。

那么,佛陀究竟看到了什么?这"明灯照外,暗在心中"又是何意?



这事发生在佛陀住世的时候,舍卫国有位名叫须达的长者。

须达长者在城中颇有名望,家资丰厚,田产遍布数县。他信奉佛法已有十余年,对三宝的供养从不吝啬。特别是供灯这件事,须达更是看得极重。他在家中专门辟出一间屋子作为佛堂,请人雕刻了精美的佛像,又定制了十盏纯银的灯台,每日清晨必定亲自添油点灯,从未间断。

不单单是自家佛堂,须达还在城中最大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供养了二十盏长明灯。这些灯所用的油都是上等的香油,灯芯用的是特制的棉线,比寻常灯要粗上三倍,能烧得更久更亮。为了维持这些灯火,须达每月要花费数百金钱。

城中的百姓都说,须达长者对佛法的虔诚,那是有目共睹的。

可奇怪的是,须达虽然供灯如此虔诚,他的三个儿子却一个不如一个。长子须达摩整日沉迷赌博,输掉了父亲给的好几处田产;次子须达罗游手好闲,结交了一帮不三不四的朋友,常在外面惹是生非;最让须达伤心的是小儿子须达利,这孩子从小聪慧,须达本指望他能继承家业,谁知年纪渐长,竟学会了欺瞒父亲,私下里克扣下人的工钱,苛待佣人,在外面的名声极差。

须达为此苦恼不已。

一日,须达又去祇树给孤独园给佛陀供养。他照例先去检查自己供奉的那些长明灯,见灯火明亮,油满芯新,这才稍感宽慰。随后,他来到佛陀讲法的精舍,恭敬地向世尊行礼。

佛陀正在为弟子们讲经,见须达来了,便让他在一旁坐下听法。须达虽然人坐在那里,心里却总是想着家中那三个不成器的儿子,脸上愁云密布,连佛陀讲的什么都没听进去。

讲经结束后,众比丘散去。佛陀看着须达,温和地问道:"须达,你今日来供养,为何愁容满面?"

须达听了,眼泪差点掉下来。他跪在佛陀面前,说道:"世尊啊,弟子实在不明白。我供灯这么多年,在家中供,在寺院里也供,花了无数钱财,倾尽虔诚之心。经书上说,供灯有种种功德,其中一条便是能让子孙贤良。可我那三个儿子,一个赌博,一个惹事,一个刻薄,没一个成器的。难道是我做得还不够多吗?"

佛陀听罢,没有立刻回答,只是问道:"须达,你在家中点灯,是怎样点的?"

须达不解其意,老实答道:"弟子每日清晨必定亲自去佛堂,先礼佛三拜,然后恭敬地给十盏灯添油,再一盏一盏点燃。点完后,弟子还要站在佛像前念诵经文,祈求佛菩萨保佑。"

"点灯的时候,你心中想些什么?"佛陀又问。

须达想了想,说:"弟子想着要让灯火明亮,想着这样佛菩萨会欢喜,想着这样能积累功德,将来儿子们能有出息,家业能兴旺。"

佛陀点点头,又问:"那你点完灯之后,回到堂屋,见到你那三个儿子,你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这一问,让须达愣住了。他从没想过这两件事有什么关联。想了半晌,他答道:"弟子见他们不成器,常常心中烦闷。大儿子回来,满身酒气,弟子就骂他不争气;二儿子惹事回来,弟子气得打他板子;小儿子做错事,弟子也是厉声呵斥……"



说到这里,须达自己也觉得不对劲了,但一时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佛陀叹了口气,说道:"须达,你知道灯为何物吗?"

须达答:"灯是光明,能驱除黑暗。"

"不错,"佛陀说,"灯代表光明,代表智慧,代表慈悲。你在佛堂里点灯,灯光照亮了佛像,照亮了佛堂,这很好。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灯光也应该照进你的心里?"

须达听了,若有所思,却还是不太明白。

佛陀见状,便讲了一个故事。

"过去世中,有一位穷人,家徒四壁,连吃饭都成问题。但他心地善良,见到寺院里的灯油快没了,便咬咬牙,拿出仅有的几文钱买了一点油,给寺院的佛灯添了油。添完油后,他心里无比欢喜,不是为了求什么功德,只是单纯地觉得,佛灯不该因为没有油而熄灭。"

"这个穷人回到家中,虽然自己没饭吃,但见到乞丐来讨,还是把仅有的半碗粥分给了他。他对妻子儿女,从来都是和颜悦色,从不打骂。即便日子再苦,他也总能找到办法让家人欢笑。"

"后来这个人死了,下一世投生在一个富贵人家。这一家的父母慈悲,家教极好。他长大后,也成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娶妻生子,子女个个孝顺贤良。"

佛陀讲完这个故事,看着须达,问道:"你觉得这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果报?"

须达想了想,说:"因为他供灯,所以得了富贵?"

佛陀摇摇头:"不完全是。他供灯,只是种下了一颗善因。真正让他得到善果的,是他心中的那盏灯——慈悲之灯、智慧之灯。他对乞丐施舍,对家人慈爱,这才是真正的功德。外在的灯只是形式,内在的灯才是根本。"

须达听到这里,脸色变了变。

佛陀继续说:"须达,你在佛堂里供了那么多灯,灯火通明,照得佛堂如同白昼。可你走出佛堂,见到儿子,心中就升起嗔恨,口出恶言,甚至动手打人。你那佛堂里的灯,只照在外面,没有照进你心里。你心中依然是黑暗的——有嗔恨的黑暗,有分别的黑暗,有执着的黑暗。"

须达听了,额头渗出冷汗。

"你儿子赌博,你就骂他不争气。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会赌博?是不是从小到大,你只给他钱财,却没给他智慧?你只要求他有出息,却从没教过他什么叫真正的快乐?"

"你二儿子惹事,你就打他。可你打他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他的错,还是你的面子?你是真的为他好,还是怕他给你丢人?"

"你小儿子刻薄下人,你呵斥他。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他这刻薄的性子是从哪里学来的?你对他严厉,对下人又是如何?"

佛陀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利剑,刺进须达的心里。

须达这才明白,自己这些年,原来一直都搞错了。他以为供灯就能换来功德,以为花钱就能买来福报,却从没想过,真正的功德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他在佛堂里点了十盏灯,可他的心里,一盏灯都没点亮。

佛陀看须达若有所悟,便说:"须达,供灯的功德确实殊胜,但你要明白,这功德不是凭空而来的。灯代表光明,你供灯,是要学习佛的光明,是要把这光明带到生活中去,用慈悲照亮家人,用智慧照亮自己。如果你只知道在佛像前点灯,却不知道在心中点灯,那你供再多的灯,也是枉然。"

须达听了,泪流满面,连连磕头:"世尊,弟子糊涂了这么多年!弟子今日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供灯。"

佛陀微笑着说:"你明白就好。从今天起,你每天点灯的时候,不要只想着让灯火明亮,更要想着让自己的心明亮。你回到家,见到儿子,不要先想他哪里做错了,先想想你能为他做些什么,能怎样用慈悲和智慧引导他。如果你心中的灯亮了,你儿子自然也会被照亮。"

须达恭敬地说:"弟子谨记世尊教诲。"

话虽如此,但佛陀看透了须达心中还有疑惑。这位长者虽然认错,但他还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自己心中的灯不亮,就会导致子女不成器。更没有明白,怎样才能点亮心中的那盏灯。



佛陀看着须达,缓缓开口,却在说到关键处时,忽然停了下来。

他问须达:"你可知道,这世间有三种灯,凡夫只知第一种,修行人知道第二种,而真正的智者,才明白第三种灯的奥妙?"

须达一听,立刻恭敬地说:"还请世尊开示,弟子愿闻其详。"

佛陀却没有立即说下去,只是看着祇树给孤独园外的天空,那里晚霞漫天,夕阳西下。精舍里的长明灯已经点了起来,灯火摇曳,映照着佛陀慈悲的面容。

"这三种灯的道理,关系着修行的根本,也关系着你子女的未来。"佛陀说这话时,语气深沉,让在场的须达和几位比丘都屏息凝神。

究竟是哪三种灯?它们之间有何区别?须达供的灯属于哪一种?而那能真正带来功德,让子女贤良的灯,又该如何去点?

佛陀接下来说的话,彻底改变了须达的一生,也让无数后世修行人醍醐灌顶。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