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11月14日电 11月12日,“创造家门口的高品质生活”学术研讨会暨《高品质生活报告(2025)》发布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办(以下简称“市委党校”)。作为该校第五届城市治理学术研讨会的分论坛之一,本次会议由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上海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聚焦基层民生改善与生活品质提升,汇聚多方智慧共商实践路径。
![]()
研讨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市委党校副校长罗峰教授在致辞时表示,美好生活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本质属性、人民利益诉求的制度保障、民生领域政策供给与服务绩效等维度深刻把握。高品质生活的体验始于“家门口”,立足基层街镇社区,以“家门口”的商品、服务、设施、环境与治理为切入点持续改善民生,广大人民群众必将享受到更加可感可及、更富有温度的高品质生活。
由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高品质生活”课题组完成的《家门口的高品质生活:高品质生活报告2025》,是近年来课题组撰写的关于高品质生活的第5份研究报告。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院长潘文轩表示,该报告将研究居民生活品质的空间视域聚焦到街镇社区,采用住户问卷调查和主观评价法,从健康绿色、和谐安宁、智慧便捷、多彩奋进四个维度对上海市民“家门口”的生活品质进行了评价分析,获得了一些新发现。
据介绍,报告共设置了39个主观评价问题,选取了上海六个典型社区开展住户抽样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居民家门口的生活品质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发现:
在健康绿色生活方面,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总体良好,对自身的健康寿命期待较高,远高于当前人均预期寿命,但存在一定的群体间差异;基层医疗服务整体满意度较高,家庭医生签约率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收入的群体中存在较大差别,已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对其服务较为认可;居民对居住区及周边环境评价总体较好,但车辆停放、绿化养护等方面仍有短板;居民能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对居民绿色生活意愿有重要影响。
在和谐安宁生活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总体而言比较和谐,家庭成员、街坊邻居、同事/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居民对身边社会贫富差距状况的关注度较高;居民普遍对居住地的治安状况比较满意,对社会安全的评价良好,但食品安全和信息安全仍有短板;居民面临一定的生活压力,不同群体对生活压力的感知存在差异。
在智慧便捷生活方面,居民对街镇智慧便捷生活的评价总体较高,但不同区域、收入和文化程度人群的评价存在差异;居民对大部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智慧数字服务的知晓率较高,但对部分服务的使用率较低;居住地附近网点设施总体上得到居民的良好评价,然而,居民对各类设施的满意度情况仍有较明显的群体间差异性。
在多彩奋进生活方面,居民日常生活总体上比较丰富多彩,但感受度存在一定的人群间差异;工资薪金为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城郊结合部居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居民普遍认为当前可自由支配时间较为充裕,但高学历者与年轻人的时间自由度相对较低;常住地商品和服务供给的丰富多样性整体而言较高,不过,文旅休闲类等方面的供给仍有一定短板。
对此,报告提出建议:“十五五”时期,上海要健全基层健康服务与生态治理,形成“健康绿色”生活风尚;发挥社区治理“润滑剂”功能,优化“和谐安宁”生活环境;深化街镇社区生活数字化赋能,打造“智慧便捷”生活场景;激发社区内生持续发展新动能,引领“多彩奋进”生活样态。要通过持续改善家门口的服务、设施与环境,使健康绿色生活取得新成效、和谐安宁生活实现新进步、智慧便捷生活迈上新台阶、多彩奋进生活得到新提升,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可感可知、更加富有温度的品质生活。
会上还围绕“如何创造家门口高品质生活”设置圆桌论坛和专题发言等环节,来自街道、高校、咨询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聚焦基层公共服务、15分钟便民生活圈、高质量就业、生活品质主观体验、社区养老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解放日报社党委原副书记周智强、劳动报社党委副书记张红星、上海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费洁华分别作点评发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