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能源汽车新国标性能限制的话题中,有一个被误读的知识点需要讲解。
具体为:
乘用车每次上电或点火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
![]()
如何理解这段描述?
有网友认为以后的电动或插混汽车的性能上限就是5秒了,量产车的加速成绩不可以更快;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其关键点在于“默认工作状态。”汽车的驾驶模式一般分为三种,分别为ECO、Normal、Sport,对应模式中文名称可以是节能模式、常规模式和运动模式;新规只是要求默认工作状态下,车辆启动后的百公里加速成绩不能比5秒更快,而该模式可以是ECO模式或Normal模式,如果车辆设计有Sport模式的话,司机通过手动切换依然是可以去激活的。
![]()
新标准的意义有多大?
笔者认为意义并非很大,原因正是车辆依然可以手动切换到高性能模式;有观点认为这样的设计有意义,因为每一次模式切换等同于一次对自己的提醒。可是既然其能够去主动切换高性能模式,要做的事情还是激烈驾驶;一个主观上愿意进入激烈且有一定风险性的驾驶状态的司机,其真的能有效提醒自己与自我约束吗?值得商榷。
其实现在的汽车基本都有三个驾驶模式,默认驾驶模式往往不会是高性能模式。
究其原因是高性能模式动力强的同时也伴随着高能耗。
电动汽车和插混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本就有低温和高速缩水幅度较大的特点,所以为了不让续航明显减弱,默认驾驶模式普遍设定为ECO模式。可是依然无法阻止一些年轻的司机们去主动切换,新国标的意义还有多大?目前还是意见征求阶段,最终是否会实施该技术要求尚未确认。
![]()
开办高性能汽车驾培学校并不现实,教会了又能如何呢?
有网友同样认为新国标意义不大,毕竟还可以手动切换;于是建议多开办高性能车的驾驶学校,培训专业驾驶技能,让躁动的司机上封闭的赛道。
是否可行?
天方夜谭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电驱动技术大幅拉低了高性能汽车的价格门槛;现在20万左右就有性能堪比燃油动力百万级跑车的高性能车可选,这还是新车,二手车里有大量售价不足10万元的高性能电动或插混汽车。有意思的是现在的购车方案非常灵活,二手车都可以零首付购车。再加上那些价格本就很低的“烂尾车。”所以高性能汽车的用户实际包括大量有能力以金融方案购置车辆,却完全不具备去参与高成本专业驾驶技能培训或进入赛道的经济能力的司机,公路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高性能汽车的用户已不再仅限于高端消费人群。
![]()
目前看来可行的方案还是从驾驶员自身着手,也就是笔者多次讲到的修改驾驶证申领和准驾车型标准。
年轻躁动的司机和新手司机普遍不具备驾驭高性能汽车的能力和心态,那就不让其去驾驭即可。首次申领的驾驶证应当对准驾车型的最大功率进行限制,比如100kW,对应车辆的加速成绩普遍在9~10秒左右;这是新手司机们熟练掌握驾驶技巧之后普遍能驾驭的性能标准;随后设置三年实习期,期间无12分的满分记分记录或严重交通事故记录,到期自动升级并同步升级准驾车型功率限制。
三年一个实习期,设置三个实习期。
期间之后司机也成熟了,不成熟的阶段里也不会因为开到无法驾驭的性能猛兽而带来难题。
![]()
总结:
仅默认工作状态(模式)限制车辆加速性能,其对于降低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率的作用有多大,目前看来无法给予过高的预期。但是汽车性能又不能加以限制,毕竟限制车辆性能会降低汽车企业投入研发的热情。所以正确的思路应当从车辆用户的方向切入,对年轻的、躁动的且对生命安全缺乏足够深刻认识的司机们进行准驾车型动力限制,这是笔者主观认为最稳妥的方案。
包括因产品价格竞争而造成高性能车辆售价大幅降低的摩托车也需要调整,其中的D证和E证也有必要进行细分。
不建议把希望寄托于各个城市去打造汽车公园或摩托车公园,以及主机厂去搞高性能汽车驾培学校;这是投入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的,没有多少城市会去打造相应的配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