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作为北京服装学院第二十一届“科学·艺术·时尚”节系列活动,《敦煌服饰文化图典·中晚唐卷》新书发布会暨第八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在北京服装学院樱花园校区艺术楼二层圆桌会议室举办。论坛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下文简称“中心”)、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专业委员会承办,旨在引导敦煌服饰文化的学术研究,弘扬敦煌石窟的艺术魅力,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国纺织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学术交流深入。
01
新书发布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贾荣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活动。新书发布会由北京服装学院刘元风教授主持。
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游自勇,清华大学教授李迎军,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清松,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邱忠鸣先后发言,高度评价了《敦煌服饰文化图典·中晚唐卷》新书出版,认为图典兼具学术研究、艺术审美、工艺考证和服饰艺术再现等多元价值,为敦煌服饰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当代设计创新提供了重要范本。
![]()
▲ 《敦煌服饰文化图典·中晚唐卷》新书发布
![]()
▲贾荣林致辞
![]()
▲覃川致辞
![]()
![]()
![]()
![]()
![]()
![]()
![]()
![]()
▲嘉宾发言
02
论坛举办
同期举行第八届“丝路之光:敦煌服饰文化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敦煌文化、艺术与服饰等议题展开研讨,集中展示了敦煌研究在历史、文化、艺术、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论坛以学科交融为特色,倡导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并着力以服饰这一综合性课题为切入点,纵深推动敦煌学的整体发展。
![]()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敦煌唐代壁画色彩的变迁》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希腊童子、犍陀罗童子到敦煌的裸体童子》
![]()
▲ 北京大学教授韦正:《唐代工艺的相互渗透和变形:以正仓院藏品为中心的观察》
![]()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岳阳:《金箔工艺在敦煌服饰中的应用》
![]()
▲ 清华大学教授马天羽:《一种未名的图式:麦积山133窟西魏千佛服饰新样的跨文化猜想》
![]()
▲ 北京服装学院副研究员崔岩:《敦煌图案创新应用探微:以1952年亚太和平会议国礼“和平鸽”丝巾设计为例》
![]()
▲敦煌研究院馆员杨瀚林:《敦煌莫高窟第61窟屏风画中人物服饰研究》
![]()
▲北京服装学院博士研究生蓝津津:《敦煌唐代服饰在数字艺术中的应用实践》
![]()
▲ 北京服装学院王子怡教授主持论坛
![]()
![]()
▲论坛现场
03
活动总结
刘元风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敦煌服饰文化论坛作为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促进了学者间的深入交流。与会专家围绕敦煌服饰、石窟壁画、唐代工艺及服饰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为敦煌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新视角。敦煌艺术融汇中外文化与佛教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服饰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既注重理论探索,也关注应用研究,兼顾资深学者成果与青年学者创新,推动了院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深化了敦煌文化艺术的研究。
![]()
▲ 刘元风作总结发言
未来,北京服装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敦煌服饰的理论研究和创新设计实践两方面同时发力,将敦煌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元素与当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作出更多贡献。
![]()
▲ 出席活动的嘉宾、师生合影
(来源:北京服装学院)
更多内容丨尽在《中国纺织》杂志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