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中国官方发布了一组简单却扎眼的数据:
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是256辆,印度只有34辆。
差了8倍。这不是车企广告里的夸张修辞,而是实打实的现实。
这组数字一出,印度媒体关于“汽车市场追赶中国”的兴奋调子顿时变了腔,毕竟数据面前,情绪没那么管用。
问题是,这8倍的背后,是两国居民都在努力生活的日常,是摩托和轿车之间,被基础设施、收入水平和政策缝缝补补出来的鸿沟。
![]()
摩托车在印度,不是“酷”,是“活”。
收入决定了起点。在印度,制造业工人月收入折合人民币两三千元,一辆本地小型汽车售价三万起步,攒上整整一年不吃不喝也难以负担。再往下看,全国还有近6亿人每天收入不到7元。在这样的工资水平下,五千人民币左右的摩托车不是备选项,而是唯一选项。
再看路。印度广大乡村的道路仍未完全硬化,雨季一到,泥水横飞,开车简直是对底盘的折磨;而城市路上,拥堵成灾,骑车反倒能见缝插针。说白了,哪怕买得起车,也不一定开得动。摩托之所以普及,是因为它在印度的路况和收入结构下,刚刚好踩在“能用”和“能买”的交叉点上。
![]()
这不是文化偏好,而是现实逻辑。汽车再高级,如果开不动、买不起、修不起、养不起,那它永远只能出现在广告里。
要理解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不能只看车价,还得看看人和路。
中国的主流车型价格集中在五到十五万元之间,听起来也不算便宜。但问题是,过去十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倍多,购车不再是“奢侈消费”,而是“生活搭配”。而更重要的是,有路可走。
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长的高速公路网,超过18万公里,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不再是新闻。哪怕你住在一个五线小城,也能轻松开车去市中心,不怕堵也不怕颠。再加上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超过35%,从城市到乡镇的充电桩开始普及,一辆电车的使用成本甚至低于摩托车。
这些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几十年持续投入的结果。政策、财政、产业链,像齿轮一样转动,每一口气都踩在了现实的节奏点上。中国人能“开得起车”,是因为他们不仅“买得起”,还“用得上”。
印度没有放弃追赶。2024年3月,印度政府宣布将电动车的进口关税从100%大幅降至15%。听起来像是放下身段吸引外资,鼓励市场繁荣。但转身又加上一条:企业要想享受这个待遇,必须在印度本地投资5亿美元。
这下,好像又把门关上了。
更麻烦的是,印度试图排斥中国电动车供应链,而现实是:电机、电控、电池这三大核心环节,中国已经掌握了成本与产能优势。你拒绝中国的供应链,结果就是:买家买不起,厂家造不出。就像想做菜却不进厨房一样,想靠政策“憋”出一个新能源市场,可能越憋越走不动。
![]()
而印度本土零部件厂商也不争气,稳定性差,成本还高。同一型号的车,印度工厂造出来比泰国贵10%。这就让印度陷入一个难堪的循环:想推广汽车,但消费者没钱买;想本地化生产,但成本压不下;想靠政策引导,但配套没跟上。
这不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能力把愿望变成现实”。
汽车保有量的差距,本质是两个国家发展阶段的对照。中国已经走完了“先富口袋,再通公路”的路径,而印度还在摸索“怎么让车跑得起来”。
韩国曾经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时,迎来汽车消费爆发,而那背后也有密集的高速路建设和城市规划。在这一点上,中国更像是提前做完了功课,而印度还在开学前补习。
汽车不是凭空长出来的,是被道路、收入、政策、供应链一点点“养”出来的。如果没有这整套系统的配合,哪怕把全球最便宜的车搬到印度,也未必能卖得动。
所以,那8倍的差距不是耻辱,也不是骄傲,而是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问题在于,印度愿意承认现实,还是继续和数据过不去?
![]()
每一辆汽车的背后,都是一张路网、一张工资单和一整套产业链的合谋。印度想追赶并非不可能,但得先回答一个问题:你准备好让它跑起来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