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路透社披露德国政坛变化,极右翼政党德国另类选择党(AfD)支持率飙升至26%,以 2个百分点的优势反超默茨领导的保守派联盟党,成为民调第一大党。
此时距离默茨就职总理恰好百日,其个人支持率仅32%,远低于前任默克尔和朔尔茨的同期数据。
默茨政府的执政困境最大的争议就是,对以色列的武器出口政策逆转。
![]()
8月以色列宣布全面占领加沙计划后,默茨突然宣布暂停相关军售,这一决定虽赢得多数选民支持,却被保守派盟友怒斥为 “背叛历史义务”。
要知道“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的国家理性” 是德国战后外交铁律,而默茨此前曾猛烈批评朔尔茨政府拖延对以军援。
更严重的是断供政策导致联盟党内部分裂,基民盟青年联盟公开呼吁领导层“收回成命”,执政伙伴社民党却表态支持,联盟裂痕进一步扩大。
司法官员任命风波则暴露了默茨的执政短板,他最初支持社会民主党推荐的宪法法院法官候选人弗劳克・布罗修斯 - 格斯多夫。
![]()
却在右翼媒体将其抹黑为 “堕胎权激进分子” 后,因无法说服本党议员而放弃支持,导致候选人被迫撤回提名。
这一 “先诺后弃” 的操作,既激怒了左翼对手,又让右翼支持者质疑其 “保守立场不坚定”,最终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AfD的逆势崛起并非偶然,而是精准抓住了德国社会的核心矛盾。
该党成立于2013年欧债危机期间,如今已从单一反欧元政党,发展为涵盖反移民、反欧盟、反绿色政治的综合性极右翼力量。
其竞选纲领直指民众痛点,承诺“100 天内关闭边境” 解决移民问题,主张重启核能与 “北溪” 管道应对能源危机,反对对乌军援以节省开支,这些主张在经济疲软、通胀高企的德国极具吸引力。
![]()
尤其在原东德地区,AfD支持率已突破30%。
两德统一后东部地区长期面临人口流失、收入偏低、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2005年 “哈茨 4” 改革更是让大量民众沦为底层。
而主流政党要么聚焦难民、环保等 “文化战争” 议题,要么无力解决贫富分化,AfD的 “德意志优先” 口号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成功从左翼党手中夺走大量工人阶级选民。
AfD的崛起正在冲击德国政坛长期奉行的 “防火墙” 政策 ,即主流政党不与极右翼进行任何形式合作。
但最新动态显示这一政策已出现裂缝,东部多个州的基民盟政客公开呼吁 “与 AfD 展开正常化交往”,甚至主张给予其议会委员会主席等职权。
萨克森州基民盟主席汤姆・乌格尔直言,单纯的 “隔离策略” 未能削弱 AfD,反而使其影响力扩大。
尽管默茨本人坚称 “绝不会与 AfD 合作”,并强调该党 “反对欧盟、北约的立场与德国核心利益相悖”,但联盟党内部的分歧已难以掩盖。
更严峻的是2026年德国将举行五场州议会选举,其中东部三州是 AfD 的 “传统票仓”,若其持续领跑民调,主流政党可能面临 “为组阁被迫妥协” 的两难抉择。
新兴的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BSW)也在分流选票,该党主张 “左翼经济政策 + 保守社会立场”,既反对对乌军援又承诺保障工人福利,为不满建制派和极右翼的选民提供了新选择。
极右翼崛起的根本原因,是德国社会对经济现状的普遍不满。
![]()
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价格飙升,“北溪” 管道被炸后工业外迁、失业率上升,加上长期的基础设施老旧、去工业化问题,让民众对主流政党的改革能力失去信心。
默茨政府虽推出万亿欧元债务方案提振经济,但未能有效改善民生,反而因计划削减乌克兰难民福利引发争议。
德国未决选民人数已达七个月来最高,社民党支持率从大选时的 16% 降至 13%,传统大党影响力持续萎缩。
左翼活动家克里斯托夫・鲍茨一针见血地指出:“移民和经济政策的失败,让极右翼有机可乘,政府若继续沉迷文化战争,只会进一步流失选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