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即将结束,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前线胶着,后方焦虑。
但在乌克兰街头,很多人依然坚信西方会“最终胜利”;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早已看穿了这场游戏背后的牌面:谁才是出手最多的“庄家”,谁才是真正的“赌注”。
要理解这个差异,得从历史说起。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恩怨,不是从2022年才开始的,也不是一场战火就能彻底解释清的。
几百年前的基辅罗斯,是斯拉夫民族的共同祖先,后来因蒙古西征、外族干预逐步分裂,直到1654年乌克兰同意与俄罗斯“结盟”,这段历史在两国眼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
俄罗斯说那是兄弟归队,乌克兰却认为是被吞并的开始。
再加上苏联时期的1932年大饥荒、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乌克兰民间对莫斯科的怨气早已根深蒂固。
这种历史创伤,让他们的国家认同建构始终摇摆不定,看待俄罗斯时情绪先行,理性靠后。
![]()
而中国的历史路径完全不同,经历百年屈辱之后,中国社会对“主权完整”和“独立自主”的认识已深植骨髓。无论是面对外部压力还是内部争议,基本盘从来都是清醒的。
这也是为什么面对俄乌冲突,大多数中国人能从大国博弈的格局去分析,而不是被某一方的叙事带节奏。
乌克兰民众为何看不透?信息控制是个关键因素。
从战争爆发开始,乌克兰的舆论环境就高度依赖西方媒体的供血。CNN、BBC、德新社的报道构建起的是一个“自由对抗侵略”的二元叙事,士兵如果公开质疑战局,往往被“降噪”、删除,甚至被贴上“叛徒”标签。
普通民众几乎接触不到不同声音,更难从多角度理解战争背后的多边利益博弈。
一旦信息被过滤,民众的视野就被套上框架,看问题自然偏向情绪化。
反观中国,不同声音虽然不乏争议,但网络上关于俄乌战争的讨论从未单一,从军事策略到外交走向,从能源价格到全球影响,普通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角度。
![]()
这种多元信息生态,造就了中国社会对国际形势的理性判断力。
当然,信息获取只是表象,更深的矛盾在于现实困境的压迫。战争不是一场电视直播,它每天都在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的街头发生。
2025年春,哈尔科夫依然每天有空袭警报,居民只能在夜晚出门觅食;基辅不少人靠人道组织提供的罐头维生。
在这种生存压力下,谁还有心思去分析北约的战略意图?
当人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思考国际格局就成了奢侈品。更何况,乌克兰社会内部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利益撕裂。
寡头继续借战争敛财,普通百姓却在废墟中挣扎,这不是偶然,是制度失血的必然。
乌克兰在这场战争中,成了典型的“战略棋子”。美国需要一个“前沿阵地”来牵制俄罗斯,俄罗斯则把乌克兰视为缓冲地带。左右开弓之间,乌克兰自己根本没有选择空间。
2024年,美国开始放缓军援节奏,西方各国的弹药库存也告急,乌克兰士气低落,物资匮乏。
![]()
但即便如此,乌克兰政府依旧坚持“西进路线”,哪怕代价是继续流血。这恰恰说明了它在战略上早已失去自主,所有选择都受制于大国的利益分配。
相比之下,中国一直强调“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不是外交辞令,是战略底线。
在大国竞争的夹缝中,只有保持自主思维,才能避免被裹挟。中国的国际观也不是凭空来的,是从近代列强入侵、百年战乱中一步步走出来的。
看清国际形势,本质上就是看清“利益逻辑”。谁具备行动能力,谁手握资源杠杆,谁才是真正的玩家,这些判断力是靠历史教育、现实经验和国家战略慢慢积淀出来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对国际秩序的理解,来源于一次次“看清现实”的痛苦积累;而乌克兰的认知,却被情绪、历史阴影与外部话语塑造成了一个“理想主义陷阱”。
这不是个体的盲目,是一种结构性的被动。
结局是否注定?不一定,但路径选择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大方向。当一个国家把命运交出去的时候,它再怎么努力看清世界,也只是别人设计的剧本中的配角。
而中国人之所以能看清,是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自己掌握节奏,才能不被牵着走。
看问题的清醒,不是天生的优势,是时间和现实逼出来的经验。国际博弈的舞台上,认知力,才是生存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