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里,可塑性和成长性最高的不是许世友,不是陈再道,更轮不到王近山,而是 “小钢炮” 陈锡联。他比许世友、陈再道高一个段位,是红四猛将堆里的异类。
“小钢炮” 这绰号的由来,从1930年说起,15岁的陈锡联还是红一军1师3团的小胖墩,跟着徐向前三出平汉路。那时候红一军刚由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个师合编,响应 “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的号召,劲头正足。
头两回出平汉路,红军干翻蒋介石的两个团,缴获了很多枪,战果亮眼。二出平汉路时,营长高汉楚看着浑身是劲的陈锡联,拍着大腿喊:“小胖人小志气大,打仗像个小钢炮!” 就这一句话,“小钢炮” 的名号传遍全军。
但离谱的是,这时候的陈锡联一枪都没开过。
他的第一枪是第三次出平汉路时打的。那会儿红军要打信阳,结果踢到钢板。陈锡联从连部往团部送信,半路撞见个藏在草丛里的民团分子,从没摸过枪的他闭着眼睛就是一枪,居然把人俘虏了。
要知道 “小钢炮” 可是当时红军的顶尖杀器,没开过枪的小胖墩能顶着这名号,只能说:勇气这东西,有时候比枪法管用。
更颠覆认知的是,这位后来以勇猛著称的 “小钢炮”,红军时期竟是个实打实的政工干部,而且差点栽在 “吃喝” 上。
刚入伍是普通战士,红一方面军成立后调去团部政治处当通信班长。赶上张国焘大开杀戒,政治处主任被杀,代理主任也跟着殉职,整个政治处空了档,身为党员的陈锡联临危受命,把扩红、发展党员的活儿全扛了。
那时候规矩非常严厉,陈锡联天天在各连队串着搞工作,连队总得管顿饭吧?结果有人告状,说他是吃喝委员,要把这十几岁的小子办了。幸亏徐向前路过,一句话救了他:“一个半大孩子懂啥?放了!” 不然哪有后来的战神,早就没了。
直到第三次反围剿后,陈锡联才下连队当连指导员,川陕根据地整编时升为团政委。1934 年反六路围攻胜利,徐向前用 “收紧阵地、消耗敌人” 的战术干翻川军 20 万大军,陈锡联跟着沾光,升任师政委,跟陈再道搭班子 —— 这时候他还是个政工干部,离正经带兵打仗还差着一截。
红四方面军的整编有个说法叫 “四九三十六”,四个师扩编成四个军,每个军三个师三个团,总共三十六个团,气势拉满。但陈锡联的军事干部生涯一波三折: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他终于当上 10 师师长,可没干多久,红四南下减员严重,三个大师缩编成四个小师,他又回锅当师政委。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敢 “嘴” 张国焘。有回生病汇报完工作,在军部盖着自己的军大衣睡着了,醒来发现大衣被张国焘穿走,直接跟许世友要:“我的大衣呢?” 红四猛将多如牛毛,敢这么直来直去的,也就陈锡联这 “小钢炮”。
如果说徐向前给了陈锡联勇猛的底子,那刘伯承就是把他打磨成 “异类” 的关键 —— 红四将领多以猛打猛冲著称,唯独陈锡联练出了 “细、谋、奇” 的本事,这全是刘帅手把手教出来的。
长征路上陈锡联大半时间在生病,没怎么学打仗。直到组建援西军,他才归到刘伯承麾下。刘帅素有 “正规战情怀”,见着四方面军的干部就狠补基础:侦察要到位、沙盘作业要熟练、战术不能蛮干。就连去山西的路上,刘帅还在车厢里突击教学,强调 “知己知彼才叫打仗”。
这调教没白费。1937 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红四军 10 师改成 129 师 385 旅 769 团,刚当上 10 师师长的陈锡联,顺理成章成了团长 —— 这得感谢一次关键的人事调整:原 10 师师长去了西路军,孔庆德政委转任 1 营营长,不然陈锡联大概率也就是个营长。
22 岁的团长陈锡联,刚上任就给 129 师来了个 “高光首秀”:夜袭阳明堡机场。
这仗打得细到不像红四干部的手笔:先派侦察员摸遍机场周边,把日军岗哨、飞机位置、换岗时间摸得一清二楚;再选敢死队,每人带手榴弹和短枪,趁夜色摸进机场;分工明确,有人炸飞机,有人打岗哨,有人接应。最后三千多人的部队,干掉 24 架日军飞机,自己只伤亡 30 多个 —— 这战绩放在整个抗战史,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操作。
要知道红四的传统是 “狭路相逢勇者胜”,徐帅的围点打援、猛冲猛打是看家本事,但陈锡联硬是把刘帅的 “细活” 学到了家。后来他当纵队司令,还带着三个旅长亲自去侦察,二野首长爱搞战前侦察、布双线电话线的习惯,根源就在这儿。
抗战期间,陈锡联是晋冀鲁豫的 “救火队长”。他名义上是太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员(三级军区,比杨成武的晋察冀一分区低一级),但实则是刘邓手里的野战王牌 —— 陈再道开辟冀南,他带着 769 团帮忙,还抽三个连当冀南起家部队;冀鲁豫、鲁西有战事,他随叫随到,唯独陈赓的太岳军区不用他帮衬,毕竟陈赓手里有 386 旅和决死纵队,底气足。
真正让陈锡联封神的,是淮海战役的双堆集。那会儿他已是中野三纵司令,跟王近山、陈赓分三路围攻黄维兵团 —— 南边是王近山的中野6纵 + 华野7纵,东边是陈赓的中野 4、9、11纵,西边就是陈锡联的中野 1、3纵 + 华野13纵。
三个主攻方向,两个半红四出身的干部(陈赓算半个),偏偏是陈锡联这 “异类” 拔了头筹。刚开始打马围子,攻了两次都没拿下,黄维的土木系工事确实硬。陈锡联不蛮干,立马换套路:
第一步,土工作业掘进,把战壕挖到敌军阵地前几十米,让黄维的炮火成了摆设;
第二步,集中两个纵队的火炮齐射,炸得敌军抬不起头;
第三步,政治攻势跟上:“蒋军兄弟们,这边有饺子有包子,还备着筷子,想吃就过来!”
这一套“挖沟 + 炮轰 + 劝降”的组合拳,把黄维的精锐打懵了。二十多天的包围战,子弹没搞定的事,被 “包子战术” 和硬攻坚给办了。陈锡联带着部队冲进黄维司令部时,硬是凭着 “瘦狗拉硬屎” 的狠劲,拿下了全歼黄维兵团的首功。
这一战,把陈锡联 “细、谋、奇” 的指挥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红四猛将多是 “猛打猛冲”,唯独他能猛能细,这就是他比许世友、陈再道高一个段位的关键。
淮海战役之后,陈锡联就从 “打仗的小钢炮” 变成了 “当官的陈锡联”,后来还落下个 “陈三两” 的名头,那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但单说打仗,陈锡联绝对是红四将领里的 “异类战神”:15 岁没开枪就叫 “小钢炮”,红军时期大半是政工干部,跟着刘帅练就一身细活,最后在双堆集掀翻黄维 —— 这样的成长曲线,在猛将如云的红四方面军里,独一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