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禅净四料简》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禅宗与净土,一个讲求明心见性,一个强调持名念佛。
看似两条修行路径,为何古来大德却说"不参禅者,难入净土之门"?
翻开《禅净四料简》,宋代永明延寿禅师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的偈语:"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这位身兼禅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师与净土宗第六代祖师的大德。
用一生的修证告诉世人:禅与净,本非两途。
![]()
禅宗参究"念佛是谁",净土持念"南无阿弥陀佛",表面看是两种功夫,实则都在指向那个"能念之心"。一个向内探寻心性本源,一个向外仰仗佛力接引,究竟这其中藏着怎样的修行奥秘?为何历代祖师都主张禅净双修?不参禅,真的难以真正契入净土法门吗?
这个问题,牵涉到佛门修行的根本知见。
说起禅净双修,不得不提永明延寿禅师的那段因缘。
那是五代末年,战乱频仍的年代。延寿禅师年轻时在余杭库房当差,见百姓饥寒交迫,便私自挪用库银救济穷人。事发后,吴越王钱俶震怒,下令将他押赴刑场问斩。
行刑之日,延寿神色如常,毫无惧色。监斩官好奇问道:"你挪用官银,死到临头,为何还能如此镇定?"
延寿淡然一笑:"我救人数千,自己一命换千命,值得。"
这话传到钱俶耳中,钱俶心生敬意,不但赦免了他的死罪,还问他有何心愿。延寿说:"愿出家修道。"钱俶成全了他,延寿就此踏入佛门。
出家后的延寿,先是参学禅宗,在天台德韶国师座下开悟见性。开悟那日,德韶国师问他:"如何是佛?"延寿脱口而出:"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一答,印证了他的悟境。
按说开悟见性已是了不起的成就,延寿却没有停步。他发现一个问题:当时禅宗盛行,许多参禅人执著于"心外无法",看不起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着相,是不究竟的。
有一次,延寿在道场遇到一位禅僧,那僧人打坐入定,数日不出。出定后,有人问他:"师兄定中见到什么境界?"
禅僧傲然道:"定中无所见,本来无一物,见个什么?"
延寿听了,问道:"师兄既然说本来无一物,为何还要坐在这里入定?这入定的,是谁?"
禅僧一愣,答不上来。
延寿继续问:"你说心外无法,那阿弥陀佛在心内还是心外?你说念佛着相,那你这个不着相的心,又是什么相?"
这一问,问得禅僧哑口无言。
延寿叹道:"禅净本是一家,悟后更须修行。有人以为开悟就是成佛,这是大错。"
为了验证禅净双修的道理,延寿做了一件令人称奇的事。他在佛前拈阄,一个阄上写着"专修禅定",另一个写着"兼修净土"。连续七次,拈出来的都是"兼修净土"。延寿由此确定了自己的修行路向。
他来到杭州慧日永明寺,开始日课一百零八件佛事。每天凌晨起床,先念佛号一万声,然后礼佛、诵经、持咒、讲法、著述,日日不辍。
有弟子不解:"师父您已经开悟见性,为何还要如此精进念佛?"
延寿笑道:"你以为开悟就到头了?悟后起修才是真修行。禅是体,净是用;禅是慧,净是行。明心见性是看清了路,念佛求生西方是真正上路。"
他还说了一个比喻:"参禅如同识字,念佛如同读书。光识字不读书,有什么用?光读书不识字,又能读出什么来?禅净双修,才是真正的修行。"
这话传开后,许多禅宗弟子开始反思。有位从北方来的禅师,在禅宗参究多年,自认为已经彻悟,听说延寿的名声,特地南下辩论。
![]()
那禅师见到延寿,直接问道:"师父主张禅净双修,莫非是禅不透彻,才要借助净土?"
延寿反问:"你觉得自己禅透彻了?"
"三玄三要,宾主历然,还有什么不透彻?"禅师颇为自负。
延寿又问:"那你说,念佛的是谁?"
禅师答:"念佛的是心。"
"心在哪里?"
"心无所在。"
"既然无所在,谁来念佛?"
禅师语塞。
延寿缓缓说道:"你说心无所在,可是你现在分明在说话,分明在思维,这个能说能思的,难道不是心?如果这都不是心,那什么才是心?"
禅师沉默良久,突然醒悟:"原来我一直执着于'无',却不知这个'无'本身还是一个'有'。"
延寿点头:"对了。参禅容易落入断灭见,以为什么都空了就是悟道。其实,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才是真空。念佛正是在这真空里起妙用。"
从此,这位北方禅师也开始兼修净土,后来成为延寿座下的得力弟子。
延寿在永明寺主持三十年,座下弟子数千人,其中不乏开悟之士。他还写下《万善同归集》《宗镜录》等著作,系统阐述禅净不二的道理。
在《宗镜录》中,延寿明确指出:"参禅不念佛,十人九蹉路。"这话说得很重。为什么这样说?
他解释道:"参禅的人,往往执着于空性,以为明心见性就是终点。殊不知,悟后正是修行的开始。不念佛求生净土,凭自力出生死,谈何容易?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退缘极多。一念之差,又堕轮回。"
有人问:"那参禅有何用?"
延寿答:"参禅是为了明白念佛的道理。不参禅的人,念佛往往流于口头,心不在焉。参透了'念佛是谁',才知道这一句佛号,声声从自性流出,声声归于自性。这样的念佛,才是真念佛。"
他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永明寺有个老居士,每天念佛数万声,念了二十年。有一天,老居士来问延寿:"师父,我念佛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烦恼不断?"
延寿问他:"你念佛的时候,心在哪里?"
老居士想了想:"心在数数目。"
"数到一万的时候呢?"
"数到一万,就觉得完成任务了。"
延寿叹气:"你这不是念佛,这是做功课。念佛念佛,要念到心佛不二,念到能所双忘。你心里总想着数目,心里总想着完成任务,这叫念佛吗?"
老居士大惊:"那该怎么念?"
"先去参一参,这个念佛的是谁。参透了,再来念佛。"
老居士依教参究三个月,突然有一天,正在念佛时,忽然间明白过来:原来这句佛号,不是从口里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不是念给别人听的,而是自己听自己念。这一明白,从此念佛再无间断,行住坐卧,佛号历历分明。
三年后,老居士无疾而终,临终时异香满室,面带笑容,分明是往生净土了。
延寿常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是,有禅有净土,才是真正保险。"
这个"保险"是什么意思?
参禅明理,知道了心性本空,就不会执着于世间的得失荣辱。念佛求生西方,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就不会在生死关头退失信心。两者结合,如虎添翼。
延寿还讲了另一个例子。宋朝有位大儒,学问渊博,佛理也通达,但就是不肯念佛。他说:"我已经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何必还要念佛?"
延寿问他:"你明白道理,可你做得到吗?临终时能做得了主吗?"
大儒不以为然:"道理明白了,自然做得到。"
延寿笑而不语。
几年后,这位大儒得了重病。临终前,痛苦不堪,呼天抢地。有人去探望,见他如此,想起延寿的话,便对他说:"先生平日不是说明白道理就够了吗?现在为何还如此痛苦?"
大儒这才醒悟,连连说:"悔之晚矣!光有理论,没有功夫,到了生死关头,什么都用不上。"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这个故事传到延寿耳中,延寿慈悲地说:"这就是有禅无净土的下场。理上虽然明白,事上却做不到。念佛求生西方,就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永明延寿圆寂前,曾经留下一段开示,专门讲禅净双修的奥秘。这段开示,被后世祖师奉为圭臬,但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却鲜为人知。
那是在他圆寂前三天,弟子们围坐在他床前。延寿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将一生修证的心得和盘托出。
他说:"我一生参禅念佛,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
说到这里,延寿突然停住了,眼中露出深不可测的光芒。
弟子们屏息凝神,等待师父揭示这个最终的秘密。
延寿缓缓说道:"这个道理,就是......"
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为何延寿说它是禅净双修的根本?
为何历代祖师都对这句话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