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看穿功名本质:成到巅峰,不是显赫,是此心光明,能悟透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大学》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皆知王阳明是明代第一流的圣贤,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文治武功无人能及。

平定宁王之乱,仅用三十五日便擒获叛贼;创立心学,门徒遍天下,影响后世数百年。

这样一位功勋卓著、名震天下的人物,临终前却只留下四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为何他不谈自己平叛的赫赫战功?不提自己创立的心学体系?

不说自己官至兵部尚书的显赫地位?



反而只说"此心光明"这四个看似平淡的字?这四个字,究竟藏着怎样的人生智慧?又为何被后世无数修行人奉为至理?

王守仁,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少时便志存高远,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读书登第。"阳明摇头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一问一答,已显露出他与常人不同的志向。他在功名与圣学之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抉择?又是如何在宦海沉浮中,悟透了成功的真正本质?

正德元年,王阳明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当朝权臣刘瑾,被廷杖四十,贬谪至贵州龙场驿。这是一个荒僻之地,瘴气弥漫,毒蛇遍地,连当地人都说:"此地非人所居。"

王阳明带着随从,跋山涉水数月,才到达龙场。眼前的景象比传闻更加凄凉:破败的驿站,杂草丛生,四周都是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他住的地方是个山洞,白天野兽出没,夜晚寒风呼啸。随从们都病倒了,连口粮都成了问题。

就在这样的绝境中,王阳明却没有怨天尤人。他想起了孔子厄于陈蔡,想起了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一个念头在心中升起:"圣人处此,当如何?"

他开始每日静坐,反思自己过往的人生。从少年立志学圣贤,到青年时期遍访名山大川寻仙访道,再到后来潜心程朱理学,格竹子七天七夜却一无所得。他曾以为功名是成功,后来又以为格物致知是正道,但如今身处逆境,这些外在的追求似乎都失去了意义。

一个雨夜,电闪雷鸣,王阳明在石洞中辗转难眠。突然间,他心中一片澄明,多年的疑惑在这一刻豁然开朗。他跳起来大叫:"我悟道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明白了,圣人之道不在外物,而在自己心中。不是通过格物来穷尽天下万物之理,而是向内求,在自己的心性上下功夫。他意识到,所谓的成功,不是外在的功名显赫,而是内心的光明澄澈。

悟道之后,王阳明的整个人都变了。他在龙场开办学堂,教化当地百姓。那些原本被视为"化外之民"的少数民族,在他的教导下,开始知书达理。他不再把贬谪当作耻辱,反而觉得这是天赐的修行机会。

三年后,朝廷重新起用王阳明,先后任命他为江西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等职。在这些职位上,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才能。剿匪时,他不是单纯依靠武力,而是结合教化与法治;平叛时,他运筹帷幄,往往能以少胜多,以智取胜。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声势浩大,朝野震惊。宁王拥兵十万,占据了江西全境,扬言要直取南京,问鼎天下。朝廷派出的官军还在路上,宁王已经连下数城。

此时的王阳明正在福建巡抚,接到消息后,他知道事态紧急。宁王如果拿下南京,整个江南就会陷入战火。他必须立即行动,但手中只有几万兵马,而且都是地方卫所的老弱士卒,如何能与宁王的精锐之师抗衡?



王阳明没有慌乱,他首先发布假情报,声称朝廷大军已经从四面八方赶来,让宁王误判形势。然后,他迅速集结兵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趁宁王主力东进攻打安庆之时,直接攻打南昌老巢。

宁王听说老巢被端,急忙回师救援,却中了王阳明的埋伏。在鄱阳湖一战中,王阳明利用火攻,大败宁王水师。宁王仓皇逃窜,最后在一座小庙中被擒获。从起兵到被俘,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

这一战,震惊天下。王阳明以寡击众,不费朝廷一兵一粮,平定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藩王叛乱。朝廷论功行赏,封他为新建伯,赏赐无数。一时间,王阳明的名字传遍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按理说,这应该是王阳明人生的巅峰时刻。功勋卓著,名满天下,富贵荣华。朝中大臣纷纷前来祝贺,学生们也为先生的功业感到骄傲。

但王阳明的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得意。平叛结束后,他写信给学生,信中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学生们不解,先生已经立下如此大功,为何还说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解释道:"你们只看到了平叛的成功,却没有看到我内心的挣扎。在追击宁王的过程中,我心中曾升起过骄傲之心,曾想过建立更大的功业,甚至在捷报传来时,有那么一瞬间,我的心被名利所动。这些念头虽然很快被我察觉并克服,但它们确实出现过。这就是心中的贼。

他继续说:"外在的敌人,无论多么强大,都可以用兵法智谋去战胜。但内心的贪欲、骄傲、执着,却时刻都在,稍不留神就会占据你的心。所以我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学生们听后若有所思。原来先生在建功立业的时刻,想的不是如何享受荣耀,而是如何克服内心的欲念。这就是圣人与常人的区别。

平叛之后,王阳明的麻烦反而来了。朝中权臣嫉妒他的功劳,散布流言说他有谋反之心。明武宗派来的钦差,更是处处为难,想要抢夺他的功劳。面对这些诬陷和刁难,王阳明始终保持平静。

有学生问他:"先生立下如此大功,却遭受如此不公,难道不愤怒吗?"

王阳明笑着说:"功名本来就是身外之物,有也好,无也罢,何必放在心上?我只问自己,在平叛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致良知'?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够了。至于别人如何评价,那是别人的事。"

这番话说得平淡,但学生们却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一种不被外物所动,不被名利所累的力量。先生已经看穿了功名的本质,明白了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外在的显赫,而在于内心的光明。

王阳明晚年,更加深入地阐发心学思想。他在各地讲学,门徒数千,影响遍及大江南北。他提出的"致良知"学说,成为心学的核心。

有一次,一位新来的学生问道:"先生一生功业显赫,创立心学,门徒遍天下,可谓成功至极。敢问先生,您认为人生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王阳明听后,沉思片刻,正要开口,却突然停住了。他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学生,似乎在思考该如何回答。堂下的学生们都屏住呼吸,等待先生的教诲。

这个问题,触及了王阳明一生修行的核心。从少年时期立志学圣贤,到中年悟道,再到晚年立功立言,他对成功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个答案,又将如何指引后人的修行之路?



王阳明环顾四周,看着这些求学的年轻人,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那时的他,也曾执着于功名,也曾追求外在的成就。

但经过几十年的修行和磨砺,他对成功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他缓缓开口,说出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