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乘联会公布了10月厂商销量快报。整体市场虽然延续了稳健增长的态势,但企业间的分化正在加剧:头部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腰部阵营的竞争则愈发激烈。尤其在新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后,价格战、技术战、渠道战层层叠加,稍有失误便可能被拉开差距。在这样的环境下,吉利汽车依然稳居主流阵营前列,不仅实现了环比、同比双增长,更以远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速,展现出极强的韧性与穿透力。
![]()
从数据来看,2025年1-10月,吉利汽车累计零售销量达214.1万辆,同比增长56.2%,市场份额达到11.1%,位列整体排名的第二。要知道,这一增速比其他TOP10车企普遍高出40-60个百分点,而第一名的增速则出现下滑。同时,吉利整体增速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8%,吉利的表现相当于大盘的七倍。更具象地说,在高销量基盘之上还能保持如此爆发力的车企,整个市场屈指可数。与第一名相比,吉利的市场份额差距已经缩小至3.6个百分点。如果照此趋势持续下去,这个差距并非不可逾越。
![]()
新能源板块方面。吉利1-10月新能源零售销量达到125.6万辆,占比超过总销量的50%,同比增长高达98.4%,实现翻倍增长。从市场份额看,吉利以12.4%的占比位列全国第二,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上每卖出8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来自吉利。这一成绩背后,是强大的产品矩阵与精准的市场节奏。相比之下,多数车企的新能源增速正在趋缓,甚至出现环比下滑,而吉利却能在大基盘下保持接近翻倍的增长,不仅高于行业平均21.9%的增速,也领先于特斯拉中国、长安、奇瑞等一众主流品牌。更关键的是,排名第一的车企在同期销量出现下降,这意味着吉利与榜首之间的差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迅速拉近。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吉利当前的增长并不是“冲量”的产物。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结构的调整和效率的提升。
首先是布局上的提前量。过去几年,吉利以“多品牌、多能源、多市场”形成了完整矩阵。主品牌覆盖主流市场区间;银河品牌聚焦智能新能源中高端;极氪、领克负责开拓高端豪华市场;中国星继续保持燃油优势。这样的布局让吉利的新能源体系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结构,从燃油、混动、到纯电等均有布局,既能捕捉广泛用户需求,也能分摊市场风险。同时,吉利采用了“技术下沉+体验升级”的策略:以自主研发的雷神(参数丨图片)电混、银河座舱、Flyme Auto智能生态等核心技术为支撑,让消费者以更理性的成本体验高阶智能化。事实证明,这种兼顾性能与实用的平衡策略,恰恰是主流市场用户真正需要的。
![]()
其次,是体系效率的成熟化。过去几年,吉利在体系重构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是产品平台的整合,比如CMA、SEA等架构的协同开发,让不同品牌能够共享技术基础、分摊成本;另一方面则是管理端的扁平化和数字化。无论是银河的敏捷开发模式,还是极氪的用户运营系统,都是吉利体系创新能力的体现。这种从内到外的体系优化,才是支撑其持续增长的底层逻辑。同时,在营销端,吉利也在加速数字化、年轻化转型,从银河体验中心到极氪直营体系,吉利已经打通了从研发到销售的全链路用户闭环。
需要指出的是,当部分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陷入“断层焦虑”时,吉利始终保持节奏:既不放弃燃油市场,也不固守传统路径。燃油车领域的稳健表现,为其新能源转型提供了现金流支撑;而新能源的高速增长,又在反哺品牌价值。这种平衡感,使吉利在激烈竞争中具备了穿越周期的韧性。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吉利在全球市场的布局。10月,吉利出口表现依然强劲。无论是中东、南美还是欧洲市场,吉利都在以稳健的节奏推进品牌本地化建设。尤其在欧洲,领克和极星品牌的持续投入,已经帮助吉利建立起完整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对于一家中国车企而言,这意味着不仅是“出海卖车”,而是真正开始参与全球竞争。这种长期主义的布局,也为其未来销量增长提供了第二增长曲线。
![]()
在行业观察人士看来,吉利之所以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走得稳,是因为它不盲目跟风,而是始终在“做对的事”。这句话其实很准确。面对新能源转型的浪潮,吉利既没有急于抛弃燃油车,也没有一味追逐概念,而是在不同阶段保持节奏感,这种“策略稳、行动快”的节奏,让吉利在转型路上少走了弯路。
在这样的体系支撑下,吉利“300万辆”年度目标的完成几乎已是板上钉钉。接下来,它要思考的问题不是“能否达标”,而是“能超多少”。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的主题是“新能源崛起”,那么未来十年,主题将是“体系竞争”。在这个维度上,吉利无疑已经提前完成了“进阶”:它拥有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完整的品牌梯度、持续增长的全球网络和足够的战略耐力。
![]()
可以预见,如果吉利继续保持现有节奏,它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对“冠军”的实质性追赶。这个“临门一脚”,不仅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接近,更象征着中国自主品牌在规模、技术、智能化和全球化格局下,具备真正的跨越能力。吉利正在用成绩证明,自主品牌完全可以在高体量、高竞争环境中从追赶走向领先,而这份能力,也将成为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标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