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黄帝内经》《楞严经》《医学源流论》《道德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深夜时分,婴孩啼哭,这本是寻常之事。可民间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岁以下的孩童,天眼未闭,能见常人所不能见之物。
《黄帝内经》有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楞严经》中亦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受阴界分。"人之初生,元神未散,天地之灵尚存一线。古往今来,无数医家、方士、高僧都曾论及此事。
那孩童半夜惊啼,究竟是身体不适,还是真有所见?老中医代代相传的三个辨别之法,又藏着怎样的玄机?这看似简单的民间说法背后,牵扯着中医、佛道两家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更关乎着一个被现代人遗忘的古老智慧。
![]()
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记载过这样一桩案。
那是康熙年间的事。江南某富户家中,头生子刚满百日,原本安稳,不料某夜起,孩子突然啼哭不止。这一哭便是连着七日,日间还好,一到夜半子时必定惊醒,哭得撕心裂肺。
家中请了几位郎中,都说孩子无病。给了些安神的药,却毫无用处。富户又请了道士做法,念经烧符,依旧不见效。眼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父母心急如焚。
后来有人指点,说城外有位老中医,虽不出名,却精通岐黄之术,更懂些阴阳之理。富户便派人请了来。
老中医到时已是黄昏。他先给孩子把脉,又看了看舌苔,随后便在屋中四处走动,用鼻子嗅,用手摸墙壁门框。看完后,他对富户说:"今夜我守在此处,你们且去歇息,待明日再说。"
当夜子时将至,老中医坐在摇篮边,点了一盏昏黄的油灯。时辰一到,孩子果然醒了,睁着眼四处张望,随即大哭起来。奇怪的是,孩子的眼神并非漫无目的,而是盯着房梁的东南角,那眼神中分明带着惊恐。
老中医顺着孩子的目光看去,那里空空如也。他起身走到那个角落,伸手在空中摸索,突然像是抓住了什么,用力一扯。就在这时,孩子的哭声戛然而止,转而安详地睡去了。
第二日清晨,老中医对富户说:"此宅东南角,原是旧坟之地。你家盖屋时,虽迁了坟,却未曾做法事超度。那亡魂无处可去,便留在此处。大人阳气足,它不敢近身。孩童初生,元神未固,阴阳未分,自然能看得见。它并无恶意,只是想找个去处罢了。"
富户连忙问该如何是好。老中医说:"我昨夜已与它说明,它答应离去。你今日请僧人做场法事,为它指引去处,此事便了。"
富户依言而行,果然那夜起,孩子再未哭闹。
这桩案子在当时传得沸沸扬扬,也被徐大椿记入了医书。可徐大椿在记述之后,特意写了一段按语:"世人多以为怪力乱神,不知此乃阴阳五行之常理。医者不明此理,便不足以言医。"
其实这样的记载,在古籍中并不少见。
《太平广记》中有一则"小儿夜啼"的故事。说唐代有户人家,孩子每到三更必哭。家人束手无策,后来村中老妪说,孩子定是见着了什么。教他们在床头贴一张黄纸,纸上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这符咒看似荒诞,实则暗合了道家的"镇宅安神"之法。道家认为,声音、文字都带着气场,正气足了,邪气自然退散。
《千金方》的作者孙思邈,这位被后世尊为"药王"的一代名医,在书中也专门论及小儿惊啼。他说:"小儿初生,魂魄未定,最易受惊。凡惊啼不止者,非病即有所见。"他还详细描述了如何辨别:
"若因病痛而哭,其声长而缓,面色或红或白,身体有热或寒。若因惊吓而哭,其声短而急,目光游移不定,手足乱动,面色发青。"
孙思邈的这番话,其实道出了中医辨证的精髓。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对于不会说话的婴儿,更要仔细观察其神态。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小儿夜啼有更细致的论述。他将夜啼分为三类:"一为脏腑虚寒,二为心经积热,三为惊恐不安。"
前两种属于生理问题,可用药物调理。第三种"惊恐不安",张景岳却说得隐晦:"此非常理所能及,需察其因由。"
什么叫"非常理所能及"?张景岳在另一处给出了解释:"天地之间,阴阳二气流转不息。人有阴阳,物有阴阳,灵亦有阴阳。常人阳气壮,不觉其扰。幼儿阳气嫩,容易感知。"
这个"灵亦有阴阳"的说法,便涉及到中医理论中一个很少被现代人提及的部分——"神魂魄意志"。
中医认为,人有五神:神、魂、魄、意、志。这五神分别藏于五脏之中: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婴儿初生,五脏未充,五神未固。特别是"魂魄"二字,在中医看来有特殊含义。《黄帝内经》说:"肝藏血,血舍魂。"又说:"肺藏气,气舍魄。"
![]()
魂为阳神,主管精神活动。魄为阴神,主管形体感知。成人的魂魄相对稳定,婴儿的魂魄却如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
道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更加直接。《抱朴子》中说:"人之初生,三魂七魄俱在,但根基未稳。三岁之前,魂魄出入频繁,故能见人所不能见,闻人所不能闻。三岁之后,随着形体的成长,魂魄渐固,此能力便消失了。"
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形成了"三岁看八十"的说法。意思是说,三岁之前的孩子,还保留着一些天赋的灵性,三岁之后,这种灵性就被后天的习气覆盖了。
佛家对此也有论述。《大宝积经》中有一段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什么意思?就是说每个人本来都有圆满的智慧,只是被后天的分别心、执着心遮蔽了。
婴儿初生,分别心未起,执着心未生,反而保留了一些本能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佛家称之为"天眼通"的雏形。
《楞严经》中,佛陀对阿难说:"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这段经文很深,简单说就是:你想要获得清净的感知能力,就要回到生命的本源,那个没有生灭变化的本性。
婴儿某种程度上,就处在这种"接近本源"的状态。他们的感官还没有被后天的知识、观念所固化,反而能感知到一些成人感知不到的东西。
那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佛家有"六道轮回"之说: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众生同处一个空间,但各有各的频率,就像收音机的不同频道。
人道众生因为执着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只能感知到同频的事物。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婴儿、重病之人、修行之人,这个频率会发生改变,就可能"看到"或"感知到"其他道的众生。
《正法念处经》中详细描述了饿鬼道众生的状态:"饿鬼道众生,长年饥渴,求食不得,见食成火,见水成脓。"他们四处游荡,寻找可以获取能量的地方。
而人的住宅,特别是有婴儿的家庭,阳气旺盛,对于阴性众生来说,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它们想靠近汲取阳气,但又被阳气灼伤。这种纠结的状态,就造成了一种混乱的气场。
婴儿的魂魄敏感,自然能感知到这种气场的波动,从而产生恐惧,表现为啼哭不止。
那老中医说的"三个反应"究竟是什么?
根据历代医家的记载,以及民间流传的经验,辨别孩子是因病哭闹还是"撞邪"哭闹,确实有三个关键的观察点。
第一个,看眼神。
正常的哭闹,孩子的眼神是涣散的,或者看着父母,或者闭着眼睛。但如果是受了惊吓,孩子的眼神会固定在某个方向,眼睛睁得很大,瞳孔放大,目光中带着明显的恐惧。
《千金方》中说:"目为心之窗,神之使也。神有所惊,目必外露。"意思是眼睛是心神的外在表现,如果心神受到惊吓,眼神一定会露出异常。
更关键的是,这种眼神往往盯着房间的某个固定位置,比如房角、门后、床底。而那个位置,在大人看来空无一物。
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过一个案例,说有户人家的孩子夜夜啼哭,眼睛总盯着房梁。后来请了风水先生来看,发现那房梁正对着一座古墓的方位。改了房间布局后,孩子就不再哭闹了。
第二个,看哭声。
![]()
孩子因饥饿、疼痛而哭,声音虽然大,但有规律,有强弱变化。哭一阵会停一阵,大人抱起来哄一哄,或者喂点奶,就能安抚。
可若是受了惊吓,哭声就完全不同了。
老中医传下来的口诀说:"惊啼之声,如见鬼神。"什么意思?就是那哭声里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怪异。声音尖锐、急促、歇斯底里,仿佛看到了什么极其恐怖的东西。而且这种哭声,无论大人怎么安抚都无济于事,孩子就像听不见、看不见身边的人一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恐惧中。
更奇特的是,这种哭声往往在固定的时辰发作。子时、丑时、寅时,也就是深夜十一点到凌晨五点这个时段。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段?
这里面藏着阴阳消长的天机。而老中医说的第三个反应,更是揭示了一个被现代人遗忘的生命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