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代表参会,围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展开深度探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在报告中指出,AI的颠覆性力量正重塑人类生产生活与文明范式。作为知识的殿堂、思想的高地、文明的灯塔,大学无疑身处变革风暴中心,需在随波逐流与勇立潮头、固守成规与破茧重生间作出抉择,以智慧、定力与勇气应对时代考验。
张荣指出,AI将给大学带来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催生多重变革场景。在学习方式上,AI正冲击教师、教室、教材构成的传统教学“铁三角”。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学生可自主定制学习内容与路径。学习模式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课堂将不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转变为师生机的深度互动、协同探索的学习共同体。大学教育将从知识传递转向价值塑造、创意培育和能力建构,重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塑造健全的人格。AI已经开始深度介入知识生产过程,科研效率大幅提升,从知识到价值的全链条进程被大幅压缩,科学研究的范式也面临着被AI颠覆的现实。AI原生的科研正在发生,大学在知识生产链条中的传统优势地位,面临方法论革命的严峻挑战。在体系变革上,AI打破了传统学科分类体系下的边界壁垒,取代了基础学科间的割裂局面,催生“AI+X”跨界融合新范式,推动学科、院系乃至校际边界模糊,形成更灵活多样、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的强关联体系。在社会层面,在这样一个技术爆炸概念频出,一日千里的时代,让大学面临外部推力与压力,如果不能重新审视教育目的与价值,很容易陷入工具主义、指标主义的漩涡,在技术的洪流中被动应对,迷失自我。
面对智能时代的冲击,张荣强调大学需处理好三组辩证关系。一是“数”与“魂”的关系,“数”代表AI带来的教育形态、工具手段等工具理性变化,“魂”则指办学理念、价值追求、人文底蕴与社会责任等价值理性核心,大学需熟练运用AI优化工作,更要固本铸魂,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培养既懂技术又有温度、兼具创新情怀的人才。二是“快”与“慢”的关系,“快”体现为AI驱动的知识迭代、技术更新与需求变化的加速,“慢”则是教育自身的固有属性,人才成长、学科发展需长期积淀,大学既要用AI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效率以适应社会快节奏,也要保持定力,尊重教育、科研与人才成长规律,回归教育本质,同时加强校企互动、促进产学研精准融合,实现快过程与慢周期的有机结合。三是“专”与“融”的关系,“专”是学科深耕细作形成的体系化、深层次专业知识,“融”是跨界突破形成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专”为学科融合提供源头活水,“融”为学科发展拓展宽度与广度,AI更将提供丰富实践场景,大学需培养学生“专融结合”的素养与能力。
谈及未来发展路径,张荣提出大学应坚持守正创新,在与时俱进中坚守教育初心。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构建AI赋能的教学新基座与师生机协同学习新模式,将AI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厦门大学近年来推动“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统一模式向个性需求培养转变,实施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对教、学、评、管、服进行数字化升级,推出智能学伴“小懂”,同时坚守立德树人根本,聚焦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价值引领新格局,促进“五育”融通与人文教育,培育具有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开放性的卓越人才。二是坚持战略牵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推动AI赋能学科转型升级,超前布局未来领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生态重组。厦门大学将学科布局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紧密衔接,在工业智能领域聚焦人工智能+分子科学交叉研究,融合大模型、智能体与机器人技术,建设具身科学实验室,相关成果入选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2025年二十大人工智能先锋案例。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以AI搭建创新底座,重建创新体系,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厦门大学高度重视数字技术与应用生态建设,打造多元化算力平台,聚焦能源材料安全与效率等核心难题,建成国内首创的储能专精特新一站式科研基础设施,通过AI实现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的高效自动化制备,满足储能产业全链条创新需求。
张荣表示,AI时代是大学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厦门大学期待与全球高校同行携手合作,在人工智能变革中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