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奚伟 通讯员:葛倚兵 费帆 王越 王玙璠)
武昌户部巷作为武汉汉味文化核心载体,集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的热门景区、6200余位居民生活的老旧社区、300余家商户集聚的商业街区三重属性于一体,既是展示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也是民生与商业交织的鲜活空间。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巩固提升“1245”街区治理试点成效,进一步提升街区品质,达成“景区宜游、社区宜居、街区宜业”的统筹发展目标,在武汉市城管执法委的指导下,武昌区中华路街道以党建为引领、以机制为支撑、以协同为路径,推行“1245治理体系”,深化街区精细化治理,促使这条百年老巷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
“1245”治理体系——1个核心(中华路街党工委)、2个组织保障驱动(户部巷特色街区综合党委+商户自治委员会)、4力协同(政府、商户、居民、社会力量)、5制保障(诉求响应、多元议事、快速处置、长效监督、动态评价)
景区宜游:服务创新与文化赋能让老巷焕发新活力
为节假日期间的游客提供“方便”,是提升游览体验的首要之举。针对节假日游客数量增多所引发的如厕问题,中华路街道在党建引领下启动诉求响应机制,动员包括餐饮店、文创店在内的17家符合条件的户部巷商户,于节假日期间将自家店铺内的厕所对外开放,供游客免费使用。同时,统一张贴“惠游卫生间”醒目标识,并对条件较差的卫生间进行微改造,以确保游客在户部巷能够拥有更为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
摄影通讯员 肖敏摄
在破解服务痛点的同时,文化赋能使老巷重焕生机。为了重拾户部巷的汉味文化,街道精心打造“街头博物馆”。在主巷及支巷设置了13个导览牌,还邀请户部小侍郎录制了专属音频讲解,每到一个点位,游客扫码便可聆听景点介绍。
![]()
改造后的支巷成为网红打卡点,历史文化氛围得到显著提升。得益于“1245”治理体系中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户部小侍郎”志愿队为游客提供常态化免费讲解服务,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每逢节假日,有着40余年历史的老字号“万哈子热干面”设立了非遗展示专区,“环卫过早节”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汉味美食,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领略文化魅力。
![]()
![]()
![]()
硬件设施的优化以及环境的持续改善,进一步夯实了游览舒适度的基础。中华路街道充分发挥管理驱动的效能,于户部巷创新设计了300余个“防堵地漏”,成功解决了下水道堵塞的难题。户部巷实行“定人、定岗、定时、定责”的保洁制度,配备2辆垃圾车,做到日产日清,每周对全区域进行2次洗地作业,街区环境的整洁度得以大幅提升。
![]()
与此同时,中华路街道整合闲置空间,建设了红色路长便民服务驿站、应急驿站等爱心驿站,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便民、应急医疗等服务;已连续上线4年的爱心冰箱项目,在夏季日均服务超200人次,累计捐水13万余瓶,让新就业群体在细微之处感受到“有温度的服务”。
![]()
社区宜居:共建共享破解民生痛点让居民共享治理红利
治理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游客体验上,更浸润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街道针对户部巷“老巷”里的3条支巷开展“微改造”,复原传统门楼的建筑风格,在小院中增设晾衣架、重新修缮墙面、冲洗地面,让小院面貌焕然一新。针对2个老旧院落长期积水、管线杂乱问题,街道创新采取“商户/居民自筹+街道财政补齐”的模式,通过“4力协同”多元议事机制,组建由居民代表、商户、设计师组成的议事小组,全程参与方案设计与施工监督,重点解决排水系统改造、管线规整、门楼修复等问题。改造后,院落雨天积水难题彻底解决,管线故障率下降,居民满意度提升,让居民与游客共享改造成果。
![]()
从居住环境的改善到生活细节的关怀,社区服务的触角在不断延伸。街道搭建电动车共享充电棚,新增充电盒100余个,有效解决“飞线充电”安全隐患;在延望街、广福坊等设置亭棚式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鸿翔巷垃圾分类屋,提升社区环境管理水平。此外,改造的“红色路长便民服务驿站”,整合党群服务、应急救援等功能,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让居民的生活更便利、更安心。
![]()
安全是宜居的底线,街区通过多方联动织密了居民生活的安全网。由管委会、社区、商会、房东代表组成的安全专班,落实“一户一安全员”制度,建立“每日检查、每周复查、每月总结”隐患排查机制,累计整改燃气泄漏、电路老化等隐患280处,居民安全感显著提升。
街区宜业:激活商业活力推动“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确保“宜游”“宜居”的同时,激发商业活力是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商户燃气安全隐患治理这一问题,中华路街道创新推出“电信套餐 + 燃气报警器”的政企合作模式,燃气报警器现已覆盖300余家餐饮商户;联合区城管、消防等部门,建立“专业监管 + 商户自治”双重防线。同步为商户和居民不定期开展燃气安全、消防安全等培训,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
![]()
除了保障安全,规范的经营秩序还为商户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针对商户外摆超出范围致使街巷拥堵的问题,街道联合商会设计了“一米限位器”,利用可调节式金属标尺来固定外摆区域,同时制定了《商户外摆管理公约》,由商户自治委员会负责监督,违规者将被纳入“红黑榜”进行公示。这一举措规范了300余家外摆商户的经营行为,有效提升了街巷的通行效率和秩序,既保障了商户的经营空间,又维护了游客的通行权益。
![]()
摄影通讯员肖敏摄
![]()
一米限位器
此外,在临江大道等重点路段,按一定间距设置了10余个带有反光膜的路桩。这一措施有效杜绝了流动摊贩和麻木车聚集的现象,规范了市容秩序,保障了非机动车的通行安全。
![]()
从安全保障到秩序规范,更精准的帮扶措施让商户发展有了新动能。街道推动“石榴花夜市”帮扶项目落地,由工商银行出资定制10座融入“武昌十景”文化元素的移动花车,优先提供给困难摊主经营,实行“统一编号、着装、经营时间”规范化管理。“石榴花夜市”成为武昌区“夜经济”新亮点。
![]()
摄影通讯员肖敏摄
通过“1245”治理体系的系统实践,武昌区户部巷成功实现了从“景区、社区、街区”三区一体的老街巷向多功能融合空间的转型升级。游客满意度显著提升,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商户经营秩序更加规范,公共安全底线进一步筑牢。
实践表明,老街巷治理需坚持党建引领、机制创新与多元协同相统一,既要注重硬件提升,更要强化制度供给和服务延伸。户部巷的蝶变焕新不仅体现了城市治理精度,更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地见效。未来武昌区将持续深化“1245”模式应用,推动更多历史街区实现功能再生与活力重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