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付鹏抛出一个观点:“就算房子跌了30%,只要不卖就不亏。 ”
这句话在2025年的楼市寒冬里,像一颗投入冰湖的石子,涟漪远漾。
表面看,这是对居住价值的回归;现实里,却是有人安心住家,有人夜不能寐。
当全国二手房均价连续27个月下滑,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回十年前,一线城市北京部分房源跌幅超过30%时,不卖不亏的逻辑背后,裂开三道深壑:现金流断裂的房奴、持有垃圾资产的业主、被套牢的换房族。
![]()
付鹏的理论建立在一个理想前提下,房子纯为自住、无房贷压力、配套齐全。
北京张大叔的例子印证了这点:2018年花450万买的学区房,如今市值缩水至320万,但他照常居住、孩子上学无忧。
这种场景下,房价波动确实是账面游戏。
然而2025年的现实是,全国住房贷款不良率攀升,部分三四线城市断供率超过5%,每28个贷款家庭就有1个面临断供风险。
当理论撞上现实,居住价值的乌托邦瞬间崩塌。
高杠杆购房者首当其冲。
深圳程序员小李在2021年房价高点贷款350万购入房产,当前市值跌至420万,贷款余额却剩330万。
裁员潮中,他月供1.8万的链条骤然绷紧。
此时“不卖不亏”沦为纸上谈兵,若断供导致法拍,成交价可能再砍30%,不仅首付灰飞烟灭,还可能倒欠银行债务。
![]()
2025年10月数据显示,北京二手房同比跌幅达8%,部分房源价格较年初下跌17.6%,这意味着高位接盘者首付已蒸发。
全国二手房挂牌量激增,北京挂牌量同比涨23.7%,平均成交周期延长至95天。
卖方市场彻底转向买方市场,议价空间扩至8%-15%,急售业主甚至需降价20%以上才能脱手。
非核心区房产正成为“沉默的资产黑洞”。
山东王先生2019年花280万购入县城郊区房产,现价190万,每月租金仅800元且空置率高。
每年物业费、取暖费超5000元,加上折旧成本,持有这类房产每年隐性亏损率达6%-8%。
资产分化从未如此尖锐。 2025年10月,一线城市二手房同比跌幅6.73%,而二线城市跌幅达8.95%。
北京海淀永丰板块次新房单价从8万跌至6.6万,昌平回龙观部分房源较2017年高点跌超60%。
相反,优质学区房如长沙八方小区均价仍稳守2万/㎡,交通便利的小户型持续热销。
垃圾资产的判定标准清晰:无学区、无地铁、无产业支撑的三无房源,跌幅远超市场均值。
![]()
改善型需求者陷入“数字心魔”。
济南李姐的案例揭示关键:她的80平住房从200万跌至140万,目标120平住房从300万跌至210万,换房差价从100万缩至70万。
若执着于“卖房即承认亏损”,可能错过置换窗口期。
当前市场下,先卖后买成为理性策略。
北京“房梗阻”现象凸显,二手房流转卡顿导致换房链断裂,10月新房成交同比降29%。
但核心区品质盘仍逆势上涨,如西城区百万家苑因一二手价格倒挂开盘售罄。
换房族需算清差价账,而非固守买入价。
面对跌跌不休的市场,决策需锚定三个坐标:
资产属性:纯自住无贷者,可无视波动;投资属性房源需看租金回报率,低于2%的资产应果断置换。
现金流防线:房贷占比低于月收入30%可坚守,超过50%需警惕断供风险。
2025年断供率已升至3.7%,三四线城市超5%,现金流是生存底线。
![]()
资产质量:一二线核心区、地铁学区房具备抗跌性,如上海内环项目价格坚挺;三四线远郊老破小需尽早出清,全国此类房源平均去化周期已超20个月。
当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千万豪宅降价1300万、海淀次新房单价跌回6万,当深圳程序员在裁员潮中挣扎于月供,当山东业主看着郊区房产沦为负资产,不卖不亏的命题显现出残酷的二分性:对于无贷自住者,房子是遮风挡雨的居所。
对于杠杆玩家,它却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房子终将回归居住本质,但在这个价值重估的凛冬,谁在真正为“居住价值”买单?
当政策制定者强调“房住不炒”、市场用连续27个月下跌刺破变现幻觉,如果一个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已千疮百孔,不卖不亏是智慧,还是自我安慰的寓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