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困境时,强者不到处诉苦,是咬牙坚持做好这4件事,是真强大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六祖坛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人生在世,谁能无苦?

贫者苦于无财,富者苦于守财;愚者苦于无知,智者苦于多虑。

佛经有言:"八苦交煎,众生皆在苦海中沉浮。"

这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之苦,无人能免。

可同样身处困境,为何有人怨天尤人、逢人便诉,愈诉愈苦。

而有人却能咬牙坚持、默默承受,最终转苦为甘?



《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从不遭遇困境,而在于遭遇困境时,内心依然清明如镜,不被外境所转。

那些真正的强者,在陷入困境时,究竟做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从泥沼中拔足而起的?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智慧与修为?

唐代有位僧人名叫寒山,常住天台山寒岩,与拾得为友。寒山出身富贵之家,后因家道中落,妻离子散,世人皆以为他会怨恨终生。可他却独自隐居山林,三十余年不曾向人诉说半句苦楚。

有一日,台州太守闾丘胤慕名来访,问他:"大师经历如此磨难,为何从不向人诉说?"

寒山笑答:"诉与谁听?诉了又能如何?苦在心中,诉出来只会让苦更重,让听者也苦。不如将这苦埋在心底,日久天长,它自然就化了。"

这番话让闾丘胤深思良久。他回想自己每逢不顺,便找人倾诉,以为诉完就能轻松。可每次诉完,心中反而更添烦闷。为何?因为诉苦这件事,看似在释放痛苦,实则是在强化痛苦。

你向十个人诉说,就要重复十次痛苦的经历,每一次复述,都是在心上再割一刀。更何况,人心隔肚皮,你以为的知己,或许正在心里看你笑话。你的苦,在别人眼里,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位比丘名叫提婆达多,心生嫉妒,想要取代佛陀。他处心积虑,最终害佛不成,反而堕入地狱。佛陀的弟子们愤愤不平,纷纷向佛陀诉说提婆达多的恶行。

佛陀听后,只是平静地说:"众生皆有佛性,提婆达多亦不例外。他之所以如此,是因被无明所覆,不见真性。你们若整日诉说他的恶行,便是将他的恶业放在心中反复咀嚼,这对你们有何益处?"

弟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诉苦不仅无益,反而会让自己陷得更深。

守住口业,不是让人憋着不说,而是明白:苦难是自己的修行课题,不是别人的谈资。真正的强者,懂得将苦难咽下去,化作前行的力量。

寒山后来写下一首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心如秋月,清澈无染,这才是真正的境界。

禅宗有个著名的公案,说的是六祖慧能未得法之前的经历。

那时慧能还是个砍柴的樵夫,家境贫寒,每日辛苦劳作,仅能勉强糊口。有一次,他挑着柴担进城,走到一户人家门口,听见里面有人在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心中豁然开朗。

可当时的他,连字都不识几个,家中还有老母需要赡养,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若是常人,早就被这困境压垮了。可慧能没有。他依旧每日砍柴,依旧奉养母亲,只是心中多了一份清明。

他没有因为贫穷而怨天尤人,也没有因为听闻佛法而急于逃避现实。他明白,真正的修行,不在于逃离困境,而在于困境中依然能安住本心。

后来,慧能安顿好母亲,只身前往黄梅拜见五祖弘忍。五祖见他是个南方蛮子,便问:"你这蛮子,也想学佛法?"

慧能答:"人虽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这一句话,道出了真正的智慧。外在的困境,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相,真正的佛性,从来不会因外境而有增减。

五祖听后,知他根器不凡,便让他到碓房舂米。慧能在碓房一待就是八个月,每日重复着枯燥的劳作。旁人看他,觉得这是在受苦。可慧能自己,却在这舂米的过程中,渐渐磨去了心中的杂念,安住在当下的每一个动作中。

他不想着何时能离开碓房,不想着何时能得到传法,只是一心一意做好眼前的事。这份安住本心的功夫,正是他后来能得到衣钵传承的根本原因。

《楞严经》中有言:"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真正的强者,不是不遇困境,而是能在困境中转物,不被物转。就像水遇到石头,不会硬碰硬,而是绕过去,继续向前流淌。

安住本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它需要你在最苦的时候,依然保持清醒;在最难的时候,依然不失本性。这不是麻木,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深刻的智慧。

说到精进修行,不得不提唐代高僧玄奘法师。

贞观三年,玄奘法师为求取真经,只身西行。这一路,荒漠戈壁、雪山险峰,每一步都是在鬼门关前走过。

在莫贺延碛沙漠中,玄奘失手打翻了水囊,滴水未剩。茫茫沙海,不见人烟,他走了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几度昏厥。最危险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死在沙漠中的准备。

可就在那个时候,他在心中默念观音菩萨名号,念道:"玄奘此行,不求名利,不为自身,只为求取真经,利益众生。若命该绝于此,也是因果使然。但若尚有一丝机缘,祈请菩萨慈悲。"

念完之后,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继续前行。就在第五天夜里,他的马突然带他走到了一处水源。他捡回了一条命。

这一路十七年,玄奘经历的苦难数不胜数。可他从未想过放弃,也从未向人诉说这一路的艰辛。他只是一步一步向前走,一卷一卷地翻译经书,一字一字地传播佛法。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有人问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经历如此磨难,可曾后悔?"

玄奘答:"修行如同锻铁,在水火中锻打,才能锻造出钢刀。若怕水火,如何能成器?这一路的苦难,正是在锻铸我的金刚之心。"

这金刚之心,不是一天炼成的。它需要在一次次的困境中磨砺,在一次次的坚持中积累。就像铁杵磨成针,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日复一日的精进。

《法华经》中讲:"精进力故,速成佛道。"精进,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持久的坚持。真正的强者,懂得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坚持下去。

玄奘在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的语言、陌生的文化,依然能够潜心学习,这份精进之心,岂是常人能及?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通晓大小乘经论,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这一切的根基,都源于他在沙漠中那五天五夜的坚持。那时候,他就明白了: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从不遭遇困境,而在于遭遇困境时,依然能精进不退。

宋代有位禅师,法名圆悟克勤,是临济宗杨岐派的代表人物。

圆悟年轻时,也曾遭遇困境。他拜在五祖法演门下学禅,苦修多年,却始终不得要领。眼看着同门师兄弟一个个开悟,他心中焦虑万分。

有一次,他向师父诉说心中苦闷。五祖法演听后,没有安慰他,反而问:"你为何觉得苦?"

圆悟答:"弟子修行多年,不见进境,眼看荒废光阴,如何不苦?"

五祖笑道:"你知道为何不见进境吗?因为你把修行当成了一件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在体悟自己的本性。你越是急于求成,越是离道越远。"

这番话让圆悟如梦初醒。他开始反观自己,发现自己一直在向外求,求开悟、求境界、求印证,却从未真正向内看过。

从那以后,他不再焦虑进境快慢,而是将每一次的困境、每一次的不顺,都当作反观自己的机会。为何会有这个困境?是自己的心性有何不足?是自己的习气在哪里作怪?

《楞严经》中佛陀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向外驰求,而在于向内反观。

圆悟后来写下一首偈子:"几度黄昏独自愁,前山云起后山收。庭前有长松树,不管风还是雨,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势。"

这棵长松,就是他自己。不管外境如何变化,他的心始终安住在本性上,不动不摇。

有一日,他在经行时,听到院中竹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突然间大彻大悟。原来,一切外境都是在给自己说法,只是自己过去一直没听见。

五祖法演知道他悟了,便问:"你悟到了什么?"

圆悟答:"弟子终于明白,所谓的困境,不过是自心的投射。心若清净,处处是净土;心若染污,处处是地狱。过去弟子一直在外境中寻找答案,如今才知道,答案一直在自己心中。"

五祖听后,点头称是,随即为他印证。

从此以后,圆悟禅师每遇困境,不再怨天尤人,而是反观自省:这个境遇来了,是在考验我什么?我该从中学到什么?

圆悟禅师后来住持成都昭觉寺,门下弟子三千余人。有弟子问他:"师父,您一生经历无数磨难,是如何熬过来的?"

圆悟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我不是熬过来的,我是修过来的。每一次困境,都是一次修行的机会。若只是熬,那是在受罪;若能修,那是在积累资粮。"

"那师父,您是如何将苦难转化为资粮的呢?"弟子继续追问。

圆悟微微一笑,正要开口,却突然停住了。

他看着弟子,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若直接告诉你,你未必能懂。等你真正经历过困境,再来问我。"



那弟子不解,却也不敢再问。

可他心中暗暗记下,日后定要弄明白这个道理。

多年后,这位弟子也成了一代宗师,有人问他同样的问题时,他才真正明白了师父当年的用心。

原来,真正的智慧......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