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的中国商超龙头永辉超市,在连续多年亏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如今董事长也选择减持股份套现离场。
11月11日晚,永辉超市一则股东减持公告引发市场关注。
据公告信息,张轩松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减持期为2025年12月4日至2026年3月3日。截至公告发布当日,张轩松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14.05%。
张轩松为永辉超市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董事等,持有永辉超市8.72%股份。如果按照11月11日收盘价4.74元/股计算,本次减持金额约为4.3亿元。
《观澜商业评论》注意到,这并非永辉超市今年以来第一次遭股东减持。
就在11月7日,公司副总裁罗雯霞也刚刚完成一笔减持,减持10.87万股,套现约49.89万元。
而更早之前,7月3日,永辉超市公告称,股东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于2025年4月2日至7月1日间合计减持1.14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567%,套现总金额超过6亿元。此次减持完成后,京东系持股比例已降至1.6791%,不再是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
从2024年5月起,永辉超市正式确立“学习胖东来”的品质零售路线。然而,船大难掉头,永辉这艘零售巨轮的转向注定艰难。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预测,永辉超市2025、2026年收入将降至533、504亿元,净利预测下调至-12.1、3.4亿元。
而市场关注的是,“胖改”什么时候才能给永辉超市带来实质性的业绩提升?部分券商观点认为,2026年—2027年永辉超市有望逐步走出改革深水区,明年所有存量门店调改完成后有望减亏,预计到2027年才能开始释放利润。
但问题是,市场是否愿意给永辉足够的时间?当市场份额被山姆、盒马以及折扣店不断分食,永辉的“品质化”故事需要更快的数据验证。
1
“离场”还是“放权”?
从永辉超市的发展来看,当前正处于“胖改”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如果说机构股东或战略投资者减持可以理解,但创始人减持多少有些意外。
那么,张轩松减持的背后,动因又是什么呢?《观澜商业评论》认为,可能为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永辉超市近年来持续恶化的财务表现。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永辉超市实现营业收入424.34亿元,同比下降22.21%;归母净亏损约7.10亿元,同比扩大8倍以上。去年同期,其归母净亏损为7786.57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永辉超市连续第五年陷入亏损困境。此外,截至2025年10月,永辉超市市值已从高峰期的千亿元缩水至420亿元左右,市值蒸发约600亿元。
在业绩持续不振及市值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创始人、股东减持套现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与其持有持续贬值的股票,还不如趁早套现离开。事实上,张轩松在2023年3月就已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减持了。
其次,控制权弱化是张轩松减持的重要诱因。今年3月,永辉超市董事会曾进行过一次改选,在新一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选举中,六席非独立董事席位有三席由第一大股东名创优品持有,创始人张轩松、张轩宁兄弟仅占两席,原董事兼CEO李松峰落选。
虽然张轩松仍当选为董事长,但改组后的董事会名创优品系代表已占据非独立董事半壁江山。正如相关报道所言,“他已无法完全左右公司的航向”。在这种情况下,创始人减持股份可以视为对控制权旁落的现实接受,也可能是逐步退出公司核心决策层的前兆。
最后,战略路线之争也可能是导致张轩松减持的深层原因。从永辉超市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其战略曾一直摇摆不定,从早期的快速扩张到后来的新零售转型,再到去年开始的“胖改”,缺乏一贯的战略主线。
而张轩松作为创始人,其经营理念与现在的第一大股东叶国富可能存在分歧。比如对于永辉超市现在的战略——“胖改”,盒马创始人侯毅就曾直言:“胖改不是创新,只是补上零售本该做好的功课。”
他还指出“胖改”的四大局限性:缺乏商品创新方法论,自有品牌仍停留在“降价”的1.0时代;过度强调体验而忽视效率,导致企业销售额上涨但人力成本飙升;未能帮助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无法与山姆等国际品牌抗衡;缺乏全球化视野,模式局限于区域市场,难以跨区域复制。
而作为创始人的张轩松,肯定对“胖改”也有自己的认知,但当他的战略构想难以得到有效实施时,减持股份或许成为了一种无声的“用脚投票”。
当然,对于张轩松的减持也有不同看法。有分析指出,他可能是在为永辉超市的新一轮战略调整做准备。
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永辉超市已有222家门店完成调改,接近总数的一半,预计2026年春节前将达300家。公司还宣称,有些调改后的店客流平均增长80%,盈利水平创5年新高。
在这种情况下,创始人的减持也可能被解读为对阶段性成果的肯定,以及对新管理团队放权的信号。
2
“有用”还是“没用”?
零售业态变革是传统商超面临的根本挑战。过去,作为线下黄金渠道,传统卖场依靠高额的入场费、上架费、条码费等收入来源,盈利模式稳定。但随着线上渠道崛起,以及会员店、折扣店等新业态的冲击,零售行业格局发生巨变。逐渐下滑的业绩和客流,将永辉们推上了求变的道路。
为扭转困境,永辉超市于2024年5月起,开始学习胖东来模式进行调改,引发市场关注。然而,这场被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称为“超市唯一生路”的转型,却让永辉超市陷入了更深的“阵痛期”。
2024年9月,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豪掷62.7亿元收购了永辉29.4%股份,成为了第一大股东,随后其亲自挂帅担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并立下军令状,要在2026年把永辉全部门店改造完毕。
截至2025年9月30日,永辉在全国共有450家门店,现存调改已开业门店共计222家,“胖改”进度接近一半。永辉超市也表示,2026年春节前调改门店将突破300家。终极目标是在2026年6月前,完成全部门店的调改工作。
然而,这种激进的转型策略代价高昂。《观澜商业评论》了解到,永辉超市298家门店调改的总费用,合计将达到55.97亿元,平均单店调改成本高达1800多万元。
尽管投入巨大,但整体转型效果并不是很突出。财报数据显示,永辉超市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4.34亿元,同比下降22.21%;归母净亏损7.1亿元,同比扩大8倍以上。
相比之下,胖东来却业绩亮眼。2024年胖东来的营收为169.64亿元,今年截至8月20日,胖东来年内营收已达145.95亿元。照此推算,其2025年营收或超200亿元。
虽然在中国零售业,胖东来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级企业。但其区域深耕的特性与永辉超市全国布局之间的存在着根本性矛盾。
胖东来仅在河南许昌、新乡等地开设门店,采用“社区+景区”的融合场景策略,市场定位聚焦中高端客群。这种高度集中的布局使其能够深度掌控区域供应链,建立密集的门店网络,形成区域性垄断优势。员工培训和企业文化灌输也因规模有限而易于实施,管理半径短、决策链条短的特点让胖东来能够保持极高的运营一致性。
但永辉超市则不同,其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截至今年9月,全国共有450家门店,且主打大众市场。这种全国性布局虽然具有规模效应,但也面临区域差异大、管理难度高的挑战。因此永辉超市的“胖改”存在“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
比如,就有消费者表示,调改后的永辉门店体验感确实有所改善,品类上精简了滞销品,增加了回购高频商品及熟食、面食等,但为了复制胖东来品质零售的路线,商品价格也有不少提升。
另有消费者表示,胖东来与永辉超市的员工状态也有很大差异——胖东来员工热情主动,乐于提供超出预期的帮助;而永辉员工虽然也热情,但仍有一种“执行流程”的机械感。
所以,综合来看胖东来模式对永辉超市的转型“有用但还不够”。
在战术层面,胖东来的门店运营标准、商品陈列方法和顾客服务理念确实为永辉超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222家调改店的业绩提升也证明局部改良的有效性。学习胖东来帮助永辉重新关注零售本质,扭转了盲目扩张的粗放模式,从这个角度看,“胖改”是有用。
但在战略层面,简单复制胖东来模式无法解决永辉超市的根本问题。区域深耕与全国连锁、服务溢价与成本控制、文化统一与股东多元——这些结构性矛盾决定了胖东来模式难以在永辉超市全面落地。
胖东来模式对永辉的最大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了现成答案,而在于揭示了零售业以人为本的本质。无论最终这一调改结果如何,尊重员工、善待顾客、专注商品这些基本原则都值得永辉超市长期坚守。
在行业寒冬中,没有一蹴而就的转型奇迹,只有回归本质的持续改进。这或许也是胖东来现象给所有零售企业最深刻的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