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1月7日至8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首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广东,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并对广东省实施的“百千万工程”给予肯定。紧随总书记考察步伐,《农民日报》第一时间策划采写并推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践”系列报道(上、中、下),全景呈现广东在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方面的战略部署、实践路径与阶段成效。
1
下功夫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践(上)
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何改变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从空间尺度上对“核”“带”“区”进行深化细化,从互促共进角度对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对县镇村各自的功能定位科学把握,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统筹起来。
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基础上,创新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将着力点落在县镇村,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之所以叫“百千万”,就是要全面覆盖省内的122个县(市、区)、1612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
2
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践(中)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东“百千万工程”最鲜明的底色。从浙江“千万工程”二十多年坚守“人民至上”,到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民生厚植,一以贯之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通过补齐设施短板、推动服务均等、提升城乡风貌,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广东从不缺乏改革的气魄,广阔的乡村也从未缺少资源——它们等待的是一个被重新唤醒的契机。“百千万工程”正是一场关于价值的重新发现。它以改革为钥,让每一寸土地找到最适合的“打开方式”。在推进过程中,广东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重视“放活”权限,“盘活”资源要素,用集成化改革系统破题。
3
锚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在前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践(下)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全省上下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共识:党的领导是根本,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指挥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形成坚强组织保障;发动群众是关键,必须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让“百千万工程”成为千百万群众自己的事业;因地制宜是方略,必须分类施策、示范引领,推动县镇村在各自赛道上创先争优、错位发展;系统观念是精髓,必须把县镇村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由表及里、强筋壮骨、塑形铸魂,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久久为功是保证,必须抓住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创新举措、集中攻坚,一年接着一年干,持之以恒出成效。
监制:李竟涵 梁冰清 编辑:刘婉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