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一句来自俄罗斯议员的强硬发言,把全球安全的神经拉得更紧了。
古鲁廖夫,一位曾在俄军担任要职的国家杜马议员,在电视上公开宣称:海燕导弹能摧毁美国一整个州,同时还声称俄罗斯可以在30分钟内击败乌克兰。
这话听上去像是在拍战争大片,但背后却隐藏着现实的火药味,尤其是在美俄刚刚互放核试验“狠话”的当口。
“海燕”,它搭载核动力推进系统,意味着理论上可以无限航程。
今年10月的试射数据显示,它能连续飞行15小时、覆盖8700英里,飞行高度保持在50到100米,几乎贴着地面绕地球一圈也不会被发现。
这种超低空、长距离的巡航能力,对传统反导系统来说就像打苍蝇一样抓不住。
更重要的是,“海燕”头上还背着百万吨级的核弹头,一旦击中目标,破坏力足以抹平一整块区域。
这也是为什么北约给它取了个外号叫“天陨”——不是掉下来一颗导弹,是掉下来一场天灾。
古鲁廖夫的这番高调,不只是在秀武器。他的身份不普通,曾担任俄南部军区副司令,熟悉一线军事部署。
![]()
他在电视上的发言虽然不等于官方立场,但在政治运作上属于典型的“边缘试探”。这类声音往往在官方尚未表态时,先把风放出去,既能试探外部反应,也能在国内制造“强硬”氛围。
尤其在当下这个节骨眼上,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0月正式宣布重启核试验,俄方很快就回应,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仅暗示若美方进行实弹核试验,俄方将采取相应行动。
11月,俄罗斯进行了新一轮“海燕”试射,紧接着就是古鲁廖夫的这番话。从节奏上看,这是一套配合紧密的“组合”。
俄国家安全会议在内部文件中强调,对美方的核试验必须“对等反制”。
这意味着,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框架逐渐失效的背景下,美俄之间的核平衡正滑向一个更不稳定的边缘。
“海燕”这类导弹的出现,打破的是传统的“预警—反击”逻辑。
它能随时绕过探测系统,打击后方目标,让对手陷入“是不是要先下手为强”的高度紧张状态。换句话说,它不只是武器,更是心理战工具。
而这种心理战,已经被带到了乌克兰战场。古鲁廖夫放话“30分钟拿下乌克兰”,不是随口一说,是配合实战动向。
目前,俄军在东部战线持续推进,波克罗夫斯克等地成为焦点。乌克兰方面兵源吃紧,弹药供应也趋于紧张。
古鲁廖夫的发言,正是对西方援乌政策的一种“喊话警告”,试图在心理层面压制乌军士气,也向北约传递信号:底线越来越近。
乌克兰方面则直接指责俄方“核讹诈”,认为这是在为未来可能的升级行动铺路。但从国际社会整体反应来看,多数国家对这类“边缘型语言”保持了克制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海燕”看起来威力无穷,但它的技术成熟度仍存在疑问。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当武器技术还不完全可靠时,是否应该率先把它推上战略博弈的前台?一旦误判变成误触,后果将不止是军事冲突,可能是战略失控。
从历史来看,这种“边缘政策”并不新鲜。上世纪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年苏美两国在核导弹部署问题上几乎擦枪走火。
但今天不一样了,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让每一句强硬言论都能迅速传播、引发连锁反应。
更麻烦的是,像“海燕”这样的新型核武器,正在模糊战术与战略之间的界限。一枚导弹可以是威慑工具,也可以是实战武器。这种模糊性,加剧了各方的误判风险。
目前全球核格局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苏美“你一拳我一脚”,而是多极化趋势明显。
中小国家看到大国不断提升核能力,自然也会产生“自保”冲动。这将给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带来更大的挑战。
俄美之间是否会回到谈判桌,目前没有明确信号。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双方继续以“你试我也试”的方式推进,新一轮的核竞赛几乎不可避免。
“海燕”不是一枚导弹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战略思维:打破对称、制造不确定、主导节奏。但这种策略越是走到极端,全球安全的底线就越是脆弱。
古鲁廖夫的那句“一个州没了”,或许只是言语试探。但这类话一多,信任就少了。而在核战略领域,信任一旦塌方,比导弹更危险。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谁武器先进,而是谁能让局势别失控。全球都在看,接下来的一步,是走向谈判桌,还是更深的对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