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北碚区三圣镇是平村中药材(黄精)中试孵化基地内,生产线高速运转,黄精果脯、黄精茶等产品正打包发往北上广深。这个由西南大学科研团队与地方政府协同打造的产学研基地,从落地、投产到拓市仅用1年多时间,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带动5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让“深山珍宝”黄精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黄金引擎”。
这背后,是三圣镇政府以“主动服务”破解企业难题的生动实践。
“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中试是关键。但找场地、跑手续,我们真是门外汉。”西南大学药学院李学刚教授团队长期从事黄精研究,却因中试环节受阻,科研成果难以转化。2024年初,三圣镇政府得知情况后,主动化身“项目专员”,联动区农业农村委开展全流程服务:盘活是平村闲置厂房并协调优惠租赁,争取市级专项资金130万元支持生产线建设,仅用5个月就推动基地落地。
“政府的主动和高效,让我们少走了至少半年弯路。”李学刚介绍,2024年6月,集“研发-中试-生产”于一体的黄精中试孵化基地正式投产,填补了区域中药材精深加工的空白。
![]()
三圣镇中药材(黄精)中试孵化基地,工人们正在对黄精果脯装袋称重。霍吕摄
2025年7月试生产阶段,基地遭遇“技能型用工短缺”难题:生产线对操作精度要求高,本地劳动力一时难以适应。镇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深入村社发动富余劳动力,针对性开展手速、眼速专项培训,在1周内为企业输送50余名合格工人。
“每月工资3000元,家里6亩地流转给基地还能分红!”是平村村民李时维的获得感,正是产业惠民的缩影。基地不仅保障了生产,更让村民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带动周边土地流转200余亩,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产品好,更要卖得好。”基地首批产品下线后,三圣镇政府又当起“推销员”:对接浙江销售公司,将黄精产品打入一线城市高端市场;牵线本地“徐中海手工面”联合研发“黄精面”,策划“黄精宴”延伸产业链,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30%。
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变,让企业发展底气更足。目前,基地年产黄精产品近200吨,研发出果脯、茶饮、面食等8类产品,计划3年内带动全镇黄精种植面积扩至1000亩,打造“产学研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从“找上门”到“送上门”,从“扶上马”到“送一程”,三圣镇以“主动服务”破解企业发展痛点,让科研成果扎根乡土,让小产业释放大能量。如今,黄精产业已成为当地促就业、增收入的支柱产业,为基层政府助企纾困、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任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