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年轻人沉浸于网络“指尖消费”时,贵州务川的深山里,一群年轻人却做出“反向”选择——他们扛起支架、架起镜头,化身扎根乡土的“新农人”,用一方直播屏幕为乡亲们的农特产铺就出山通途,更点亮了留守老人的增收希望。
11月12日,是务川中等职业学校“佬家人助农志愿服务队”下乡直播的日子。上午九点半,队员们从县城赶到分水镇分水社区,迅速架设好设备。主播身后,不少老人早已等候在此,地上整齐摆放着辣椒、自制干菜等农特产。这些凝结着老人心血的山货,即将通过镜头走出深山,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
分水镇农户展示卖货的报酬。
“我今年73岁,跟着直播卖货四五回,挣了四五百块。不用赶大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心里特别踏实。”群众杨珍怀笑着说。
这样的增收场景,半年前还是深山老人的奢望。分水镇8个村落散落在170.2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间,仅有的3个集市难以承载农产品流通需求。从偏远自然村徒步到镇上要四小时,老人背着几十斤山货出山,卖货钱常不够往返车费。
![]()
分水镇“村抖”直播现场。
山货“出山难”的同时,务川职校2023年开设的直播电商专业正遭遇“招生冷”。因务川地处偏远且未通高铁,家长多质疑“山里学直播没出路”,专业首届仅招5人,远低于预期。
转机出现在2025年3月。分水镇政府与职校达成“校地合作直播助农”共识:学校出师资与学生力量,政府协调场地与农户资源,推动“助农增收”与“学生实训”双向共赢。
![]()
分水镇“村抖”直播现场。
2025年4月29日,职校直播电商专业教师杨振带学生走进分水镇王武村,一场突降的暴雨见证了他们的首场助农直播。没有脚本、不加滤镜,只有“老人自报价、现场称重”的淳朴画面。意外的是,这场原生态直播吸引了2000多名网友在线观看,带来的农产品很快售罄。227个订单,不仅清空了山货,更点燃了深山的希望。
对学生龚佳欣而言,这段经历是次心灵洗礼。“刚开始下乡,只把它当实践任务”她坦言,“但这几个月,和爷爷奶奶一起卖货的时光里,每次下播看到他们数钱时的笑容——我觉得真为家乡做了点实事。”
![]()
分水镇“村抖”现场直播农产品特写。
这份成就感正转化为持续动力。截至目前,“佬家人助农志愿服务队”以“赶乡场”形式开展实地直播62场,服务农户1356户,销售额达24万余元,助力2000余名留守老人增收。
“自今年3月推进校地合作以来,八个多月已开展五十多场直播。”分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辜进康介绍,“直播助农不仅解决了山货出山难题,更拉近了干群距离,群众对基层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
分水镇“村抖”现场直播农产品特写。
如今,“佬家人”的直播常态化进行,这“一方屏幕”的助农模式已在务川形成燎原之势,“村抖”品牌应运而生。从最初5人的艰难起步,到如今覆盖全县的“村抖”网络;从职校实训课堂,到田野间的直播间,一场青春赋能乡村的变革正在发生。
辜进康表示:“借助公益直播的契机,我们一方面培育本土带货队伍,另一方面将依据销售数据,引导农户发展俏销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的直播模式已成熟。下一步计划孵化更多助农团队,目标是走遍全县124个村(社区),助力‘黔货出山’。”职校实训老师田伟君对未来充满信心。
从指尖“剁手”到田间“卖货”,务川年轻人的“反向”选择,书写了扎根土地的青春答卷。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山里的土货,更是老人劳动的价值与增收的希望。如今,这支年轻队伍正计划打造务川农产品公共品牌,让大山里的农货带着故事与温度,走得更远、被更多人认可。(图/文 王光敏、杨维、田永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