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保险行业里,62岁的王淑梅是一位有些特殊的从业者。与记者交谈时,她语气平和却带着一股力量:“我应该把自己的经历讲出来。我得过的重大疾病有五六次,乳腺癌、甲状腺癌、肺癌都找上门,还经历过偏瘫,但现在,我依然活着,也还在工作。”
这番话背后,是一段跨越了15年,与三种不同癌症交手,并一次次重新站起的历程。
首战告捷:乳腺癌后的迅速回归
故事的开端在2010年。当时,王淑梅在右乳摸到一个疙瘩,起初以为是普通的乳腺增生,并未十分在意。在河南省中医院医生的多次建议下,她于2010年4月20日接受了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已属中晚期。
![]()
随之而来的是8次化疗和1个月的放疗。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显而易见,头发掉光了,体重也下降了不少。但王淑梅心里始终放不下她的工作,“我是做保险的,手上有许多客户需要服务...”
放疗刚一结束,头顶刚冒出一点发茬,她就背起包回到了公司。在她看来,工作能让她避免沉溺于对疾病的胡思乱想,也让她感觉自己“和健康的人没什么两样”。那段时间,她每天奔波于客户之间,处理签单、理赔等事务。这种忙碌的节奏,反而让她的身体恢复得更快,周围几乎没人能看出她刚刚经历了一场重大的癌症治疗。
再遇挑战:甲状腺癌与那一剂中药
原以为抗癌之路已告一段落,然而2011年底,王淑梅在颈部又摸到了一个硬块。当时她正专注于冲刺工作业绩,无暇去医院检查。直到2012年4月,因业绩优秀获得公司奖励的欧洲五日游,她想着“出发前把疙瘩查清楚,玩得也安心”,才去了医院。检查结果却如同晴天霹雳:原发性甲状腺癌,需要立即手术。
![]()
第二次癌症手术,极大地损耗了她的身体。术后,王淑梅感到全身无力,站立都困难,更不用说如期旅行了。一次在小区诊所,一位大夫甚至直言不讳地对她说:“你这眼神不对,恐怕活不过今年了。”这句话让她一度心灰意冷,“当时想,算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也努力过了。”
但女儿得知后,立刻赶来鼓励她:“妈,别信他的话!我同事的母亲当年是肠癌,肚子里长满肿瘤动不了手术,后来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吃中药调理,现在都能骑自行车了,我们也去试试!”
2012年7月13日,女儿陪同王淑梅求诊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第八代传承人、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袁希福院长。袁院长仔细查看了她的各项检查报告后,耐心解释道:“双原发癌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你的手术很成功,现阶段的关键是通过中药扶助正气,把身体的根基打牢。”随后,袁院长为她开具了调理气血、增强体力的中药。
![]()
“服用大概二十天后,就明显感觉身上有劲了,出虚汗、咳嗽这些老毛病也减轻了。大约两个月左右,我就又能回去上班了...”王淑梅回忆道。
第三次较量:跨越偏瘫与肺癌
抗癌之路从未平坦。2017年,王淑梅突发脑梗,导致偏瘫,半边身体无法活动,只能卧床。“那时我想,这下可能真要和工作告别了。”但她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不允许自己就此放弃。出院后,她找到一位退休的妇科大夫,坚持每隔一天进行一次针灸治疗,几乎扎遍了全身的相关穴位。
坚持一个月后,效果初显:她能慢慢站起来,扶着墙壁行走了。再坚持一个月,她竟然能够独立出门,并且重新回到了她热爱的工作岗位。
然而,考验还未结束。2022年10月,王淑梅在体检中发现左肺有磨玻璃结节。到2024年8月复查时,结节增大,她不得不接受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为微浸润性腺癌——这是她第三次面对癌症。
![]()
术后,王淑梅的身体再次陷入虚弱状态:走几步路就喘,没有食欲,连说话都费力。女儿再次陪伴她找到袁希福院长。袁院长根据她术后气虚血弱、脾胃不振的情况,调整了药方,着重调理脾胃、补益肺气。“大约半个月,我腿脚发凉两年的老毛病改善了;一个月后,我就能自己做饭、送孙女上学了,然后,我又回到了公司。”
![]()
如今,62岁的王淑梅依然活跃在保险行业,每天忙于会见客户、处理业务,闲暇时陪孙女玩耍,晚上还会去跳跳广场舞。
回顾这十五年的抗癌历程,她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很多人其实是被癌症吓倒的,心态真的非常重要。我每天忙工作,顾不上总去想生病的事。只要我还能走动,就不会放下工作——工作让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也让我越活越有精神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