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舰入列、攻击11登场,中国军武的频繁亮剑,可是引起了国际上不小的关注。
尤其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长久将我国列为假想敌,现在阿权不相信他们能坦然接受中国的崛起。
果不其然,仅仅几天时间美国就按耐不住性子了,近日有摄像师多次捕捉到B-52H战略轰炸机挂载一款新型导弹低空飞行。
![]()
这款带着橙色标记、外形独特的装备,被普遍指向美军新一代AGM-181隐身核巡航导弹。
在大国核力量博弈升温的背景下,这次“非官方曝光”绝非偶然,那会不会是美国故意楼底呢?这款导弹的出现会给两国关系带来怎样的改变?
![]()
欧文斯谷紧邻范登堡空军基地,是军事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美军对这片区域的曝光风险心知肚明。
但B-52H偏偏选择晴朗天气,以1500多米的低空飞行测试,这种“避无可避”的飞行路线,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主动展示”。
从传播逻辑来看,第三方摄影师的拍摄比美军官方声明更具可信度,也更容易引发国际社会自发关注。
![]()
导弹上醒目的橙色标记(通常用于测试装备识别)、从未公开过的扁平外形,与美军此前公布的AGM-181渲染图高度契合,每一个细节都在引导外界联想。
这种“不官宣却高调”的方式,既避免了直接炫耀核力量的外交敏感,又能最大化传播效果,让新型核巡航导弹的存在感深入人心。
![]()
结合当前国际环境,俄军“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波塞冬”核动力鱼雷相继取得进展,美军显然需要通过实际装备亮相来回应这种力量平衡的变化。
在核威慑领域,“让对手看见”和“拥有装备本身”同等重要,这次低空测试正是美军向外界传递“新型核打击力量已成型”的明确信号。
![]()
AGM-181能成为美军下一代核力量的核心装备,关键在于它解决了老款导弹的诸多短板,构建起更具适应性的打击能力。
其最核心的突破,是实现了核弹当量的灵活调节,5000吨到15万吨TNT当量的跨度,让它既能执行战术级精准打击,又能完成战略级威慑任务。
这一设计直接对标上一代AGM-86B导弹的局限,后者15万吨固定当量的设定,让美军在使用时面临“用则过度、不用则不足”的困境。
![]()
而AGM-181的当量可调特性,意味着美军在冲突中拥有更多选择:低当量模式可针对战术目标实施“有限核打击”,高当量模式则能作为战略威慑的终极手段,这种灵活性极大提升了核力量的实战价值。
隐身性能与抗干扰能力是AGM-181的另一大亮点。
它采用扁平梯形截面和楔形头尾设计,能有效分散雷达波探测,降低被防空系统发现的概率。
![]()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GPS信号被阻断、强电磁干扰的复杂环境下,它依然能自主规划飞行路线,突破敌方防御体系。
这种“硬隐身+智能突防”的组合,让美军空基核打击的突防成功率大幅提升,也让对手的防空系统面临更大压力。
![]()
AGM-181的加速亮相,还与美军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发展节奏密切相关。
目前,陆基“哨兵”洲际导弹项目出现明显延误,海基“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要到2028年才能完全建成,当下仅完成70%进度。
相比之下,空基核力量的推进速度显著更快,成为美军现阶段核威慑的“主力军”。
未来这款导弹将同时装备于改进后的B-52H和新一代B-21隐身轰炸机,与B61-12(300吨-5万吨当量)、B61-13(36万吨当量)形成梯度化核打击体系。
![]()
这种搭配让美军能根据目标性质、作战场景灵活选择打击手段,构建起覆盖“战术-战役-战略”全维度的核打击能力。
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美军此举本质上是在通过空基核力量的提前成型,弥补其他核力量发展的滞后,维持整体核威慑的平衡。
在俄、中核力量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美军需要通过展示新型装备,巩固自身在核威慑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向盟友传递“安全承诺”。
这种“以空基补短板、以新型装备秀肌肉”的策略,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美军核力量建设的核心逻辑。
![]()
美军这次“刻意为之”的低空测试,既是AGM-181核巡航导弹的实力亮相,也是核威慑策略的一次升级。
它用更隐蔽的传播方式传递威慑信号,用更灵活的性能拓展核打击维度,用空基力量的提前发力平衡核力量格局。
在核威慑的游戏中,“让对手知道自己有什么”从来都是重要的一环,而AGM-181的亮相,无疑让这场博弈变得更加复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