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一份美国国防部内部泄露的文件引发全球地缘政治圈的高度关注。文件明确显示,五角大楼正计划拉拢亚洲三个国家作为潜在盟友,为对华可能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名单上的日本与菲律宾尚在外界预期之内,而越南的出现则跌破众人眼镜 —— 这个与美国有着深刻战争创伤记忆的国家,竟成为美国亚太战略布局中的重点争取对象。
这份名单的背后,是美国 “印太战略” 的加速落地。2022 年以来,美国国防预算中投向太平洋地区的比例持续攀升,到 2025 年已超过总预算的四分之一,大量资金用于部署导弹系统与航母编队,试图通过构建区域盟友体系,形成对华包围圈。但这种将他国绑上战车的策略,显然低估了亚洲国家的自主考量与和平发展的主流意愿。
![]()
被推向前沿的 “桥头堡”
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长期核心盟友,成为名单中首要的拉拢对象。其紧邻东海与台湾海峡的地理位置,让美国视其为军事行动的天然 “桥头堡”,便于快速部署力量与响应所谓 “区域突发事件”。
2022 年成为日本防务政策的转折点。当年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新增允许打击敌方基地的条款,彻底打破了战后宪法对军事行动的限制,为其参与海外军事行动扫清了法律障碍。政策调整随即带来实质性动作,三菱重工宣布启动导弹生产线扩建工程,将年产能力从数十枚提升至数百枚,同时推动导弹射程从百公里级向千公里级跨越,覆盖范围大幅扩展。
![]()
这一军事化进程并非孤立推进。日本积极参与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与美、印、澳三国开展常态化联合军演,并在 2025 年将与美军的协同训练频次提升至每月一次,重点演练导弹发射、海上封锁等科目。
从 2022 年工厂改造到 2025 年独立试射远程导弹原型,日本导弹项目的本土化进程清晰可见,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使人为误差减少 30% 以上,产能翻倍目标顺利达成。但这种军事扩张也引发周边国家警惕,韩国等国已明确表示将加强自身防御体系建设,区域安全平衡面临新挑战。
![]()
岛链南翼的 “支点” 博弈
菲律宾的入选,源于其在南海的前沿位置,被美国定位为 “第一岛链” 南翼的关键支点。2023 年初的一场南海对峙事件,暴露了菲律宾海上力量的薄弱 —— 其派出的巡逻艇排水量不足千吨,仅配备基础通信设备,面对中国海警的常态化执法,最终只能选择退避。
这一事件成为美国强化对菲援助的契机。五角大楼随即承诺提供两千万美元专项军事援助,用于升级菲律宾的巡逻舰艇与基地设施。
![]()
援助采取分阶段实施策略:第一阶段采购 12 艘小型快艇,均加装反舰导弹模块,实现 “小艇扛大弹” 的作战转型;第二阶段启动苏比克湾旧基地修复工程,新增 3000 米跑道与两座远程雷达站,将原本只能临时停靠的港口升级为可支持美军长期驻扎的军事枢纽。
与以往提供二手装备的模式不同,此次援助强调模块化设计,快艇可根据任务需求快速切换反潜、反舰等不同系统配置,在南海复杂海域的适应性显著提升。到 2025 年,菲律宾已组建专门的南海任务部队,参与美菲联合演习的次数从每年一次增加到四次,通过实战化训练磨合新装备与战术。
![]()
但菲律宾经济对海外劳务与旅游业的高度依赖,使其在外交上难以完全自主 —— 美国曾通过发布旅行警告影响菲律宾旅游业收入,变相施压其配合战略部署。这种依附性合作虽带来技术升级,却也使菲律宾卷入更激烈的南海摩擦,渔业生产与海上贸易均受到波及。
意料之外的 “平衡者”
在三份名单中,越南的出现最为出人意料。上世纪越南战争留下的创伤至今未愈,越南国家军事博物馆中仍陈列着当年美军投放的炸弹残骸与化学武器容器,成为两国关系难以磨灭的印记。但从 2023 年下半年开始,美越军事互动的频率与深度显著提升。
![]()
2023 年 10 月,美国 “罗斯福” 号航母首次停靠岘港,越南国防部长潘文江登舰参观,双方就联合搜救演习、技术交流等议题达成共识,标志着两国军事关系从外交礼节向实质合作跨越。
美国紧接着提出协助改造胡志明港,将港口深度从 10 米加深至 15 米,新增防波堤与自动化装卸设备,使其从普通货运码头升级为军民两用枢纽,吞吐能力提升两倍以上。2024 年施工过程中,美军引入先进疏浚技术,将原本预计两年的工期缩短至八个月,加速了基础设施军事化改造进程。
![]()
军事人员培训成为合作的另一重点。2023 年底,越南首批 15 名军官赴美参加指挥与电子战课程,培训周期长达半年,全程采用实战模拟场景,与以往短期访问式交流截然不同。
这批学员回国后立即投入海军编队建设,推动越南舰艇动力系统从传统柴油动力向燃气轮机过渡,航行速度与续航能力大幅提升。
![]()
但越南的外交策略始终保持多边平衡。在与美国深化军事合作的同时,其与中国的经贸联系持续紧密,2025 年双边贸易额超过 2300 亿美元,中国仍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两国共同推进的跨境铁路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
越南还从俄罗斯订购了 9 套苏 - 35 电子战系统,维持着与传统军事伙伴的合作。这种 “竹子外交” 策略,使其在大国博弈中寻求生存空间,避免完全倒向任何一方。
![]()
拉拢背后的深层矛盾
美国拉拢三国的策略,本质是通过资金援助与技术转让,构建对华多点威慑体系。日本的导弹本土化、菲律宾的基地升级、越南的港口改造,分别对应东海、南海、北部湾三个战略方向,形成犄角之势。但这一布局存在难以弥补的先天缺陷。
日本经济实力的复苏使其逐渐寻求外交自主,2025 年其国防预算占 GDP 比例已升至 2%,开始推动武器装备出口,未来在关键时刻未必完全听从美国指令。
![]()
菲律宾国内政局动荡,2024 年总统选举后政策取向存在不确定性,依赖外部资金的军事建设随时可能因财政问题停滞。越南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与多边平衡的外交传统,决定了其不会轻易卷入军事对抗,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 2025 年 11 月访越时,越南明确拒绝签署任何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协议。
这些矛盾共同指向一个现实:亚洲国家越来越清楚,稳定与繁荣源于互利共赢而非军事对抗。日本的导弹扩张引发区域军备竞赛担忧,菲律宾的基地扩建影响民生经济,越南的多边拉扯压缩自身外交空间,三国均在合作中承受着隐性成本。
![]()
结语
五角大楼的这份名单,本质是霸权思维在亚太地区的延续,试图以军事联盟维系全球主导地位。但在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这种将他国视为 “棋子” 的策略已难以为继。日本的自主倾向、菲律宾的内部困境、越南的平衡智慧,都显示出亚洲国家不会轻易放弃主权自主去迎合外部战略。
![]()
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化解分歧,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合作框架落地,为地区稳定提供正能量。这种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合作模式,与美国的军事拉拢形成鲜明对比。最终,亚太地区的和平前景,不会由五角大楼的文件决定,而取决于每个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的自主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