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外交部林剑称“愿与各国共同应对”,印巴恐袭危机中提供稳定声音

0
分享至

前言

11月10日,新德里红堡旁的一声巨响,撕裂了南亚短暂的平静。

一天后,伊斯兰堡的爆炸更是火上浇油,印巴这对宿友被同时推向悬崖边缘。

但这一次,面对首都遇袭,莫迪却一反常态,他心里到底在忌惮什么?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4小时两声巨响,莫迪为何突然“认怂”?

11月10日下午,印度首都新德里历史悠久的红堡附近,发生了一起汽车爆炸事件。

剧烈的冲击波让13人丧生,另有20人受伤,这是自2011年以来,新德里首次遭遇如此严重的恐袭。

袭击发生前数小时,哈里亚纳邦警方刚查获了近3000公斤爆炸物,但这并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监控显示,一名叫乌马尔的医生,将车在红堡旁停放了三小时后,引爆了炸弹。

这种“查获-引爆”的时间差,暗示这更像一场仓促的报复,而非精心策划的战略打击。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爆炸发生时,印度总理莫迪的专机已经降落在了不丹,他此行的重点是区域合作。


袭击发生后,莫迪在不丹的声明很谨慎,只强调要“彻查阴谋真相”,没有直接定性为恐袭。

这种克制,与半年前“辛杜尔行动”的强硬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印度宣称巴方与恐袭有关,并采取了军事行动。

印度媒体却坐不住了,《印度时报》扬言,如果调查发现爆炸有巴方因素,印度将进行“强有力回击”。


一边是官方的冷静,一边是舆论的喧嚣,这种矛盾的背后,或许藏着一个不愿承认的秘密。

在爆炸前,印度警方逮捕的嫌疑人,与印控克什米尔的医生乌马尔·穆罕默德存在关联。

这起事件,似乎正演变成一场罗生门,真相在各方叙事中被不断塑造和牺牲。


一道“心理阴影”,看懂印度的犹豫

莫迪的冷静,绝非心血来潮,更像是一道“心理阴影”下的理性选择。

今年5月那场“印巴空战”,给这位强人总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时,印度宣称对巴控克什米尔的恐袭进行了“外科手术式打击”,但代价却是损失了多架先进的“阵风”战机。


更尴尬的是,特朗普政府不仅没有支持印度,反而在事后给印度加征了50%的关税,这种背叛感让新德里心寒。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专家阿什利·泰利斯评论道,莫迪的克制与其说是“心理阴影”,不如说是对印度经济前景和多元化外交的理性考量。

他清楚,与中国的边界争端和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不能同时处理,这是一种战略上的权衡。


就在莫迪于不丹权衡利弊时,千里之外的伊斯兰堡,爆炸声再次响起,将问题摆在了他面前。

11日下午,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发生了一起自杀式爆炸,造成至少12人死亡,27人受伤。

“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巴塔)迅速宣布负责,这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中国公民来说,每一次爆炸都是一次生死考验。


一位在德里的中国留学生写道:“听着远处的警笛,整夜没敢合眼,直到看到使馆通知,才终于敢哭出来。”

这种真实的恐惧,让所有地缘政治的算计,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确认,没有中方人员伤亡,并向遇难者表示哀悼。

这句看似平淡的确认,对于身处险境的同胞而言,却是黑暗中最亮的一束光。


美国留下一地鸡毛,中国迎来破局窗口

就在南亚局势剑拔弩张之际,一股强大的外部力量正在悄然退场。

随着阿富汗塔利班上台,俄罗斯和美国的军事力量正逐步撤出阿富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

这个真空,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战略窗口期。


特朗普政府在印巴空战后与巴方的互动增多,两国关系有所回暖,美方预计不会再支持巴境内的恐怖组织。

北大-国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叶海林教授分析,这个窗口期的核心是“力量真空”带来的机遇。

谁能填补这个真空,谁就能掌握地区事务的主导权。


巴基斯坦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不久前对“巴塔”组织进行了跨境打击,虽然差点引发与阿富汗的全面战争。

但最终在卡塔尔和土耳其的斡旋下实现了停火,这展现了巴方化解危机的决心和能力。

巴方指责印度支持的、阿塔协助的“巴塔”策划了此次袭击,国防部长甚至宣称本国“正处于战争状态”。


这种强硬姿态,既有国内政治的压力,也有利用战略窗口期彻底解决安全问题的战略意图。

以往,“巴塔”的袭击多集中在边境省份,而这次的目标是首都的核心司法部门。

这种变化表明,如果不对恐怖主义进行根除,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将无从谈起。

这是一个生死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现实选择。

若阿富汗塔利班不配合巴方反恐,冲突恐怕难以避免。


当世界都在猜何时开战,中国只说了一句话

在一片战争的喧嚣中,中国的声音显得格外冷静而坚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注意到有关报道,目前没有中方人员伤亡,愿与各国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发言人郭嘉昆随后也强烈谴责袭击,并重申了中方的立场。

这种超越双边关系的表态,为后续可能的国际协调预留了巨大空间。


更关键的是,中国正在构建一个更深远的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巴基斯坦和伊朗已建立了常态化反恐情报共享机制,并正与阿富汗初步形成四国协作框架。

这个框架,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共同威胁和现实利益的务实选择。

对于中方而言,巴阿边境的恐怖主义威胁,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推进。


这条经济走廊,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延伸,也是连接中亚、南亚乃至中东的陆路通道。

走廊的安全,就是中国国家利益的一部分,这是中国无法退让的底线。

中国坚持和平立场,但绝非软弱可欺。

如果阿富汗塔利班庇护“巴塔”、危害地区安全,那么周边国家,包括中国,必将采取必要措施来维护自身利益。


这句话,掷地有声,它宣告了一种新型的大国责任观。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打击恐怖主义需要的是真正的团结协作,而不是地缘博弈的借口。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印巴两国军费开支持续增长,但安全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这说明,靠花钱买不来安全,靠对抗换不来和平。

中国的方案,或许无法立即消弭所有冲突,但它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了一种最稀缺的力量——确定性。


结语

南亚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熟悉的仇恨循环,一边是陌生的合作新路。

中国的介入,为和平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一条超越零和博弈的建设性路径。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你更相信以暴制暴,还是合作共赢?

#2025百度军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暮光视界
暮光视界
热爱写作与思考的记录者,坚信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特价值,每一种观点都值得被聆听。
2004文章数 6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