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这是又搞小动作了。
不是参拜靖神社,而是打算把自卫队的军衔名称给改了——那个在抗日神剧里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佐”,很可能要重出江湖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就是改个名字嘛,有啥大不了的?
现实中也经常改头衔,员工变“合伙人”,经理变“总监”。但要是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
这绝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日本企图彻底挣脱二战战败“枷锁”、向着“正常军队”迈出的关键一步,背后藏着的是一颗蠢蠢欲动的军国主义野心。
![]()
首先,这“大佐”到底是个啥?
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里,“大佐”可不是个小官。它是佐官阶级里的最高一级,再往上就是将官了。一个“大佐”, typically 能当上联队长(相当于我国的团长),指挥几千号人,是妥妥的实权派。像咱们电影里看到的,动不动就喊“嗨!嗨!”然后下令进攻的,多半就是这种“大佐”。
这个军衔,是和日本旧帝国军队的侵略历史牢牢绑定的。从甲午战争到侵华战争,再到太平洋战争,无数个手上沾满亚洲人民鲜血的日本军官,都顶着“大佐”的肩章。可以说,“大佐”这两个字,对我们而言,就是一段血淋淋历史的记忆符号。
那么,二战败了以后“大佐”怎么没了呢?
这就问到根子上了。
因为日本战败后,盟军彻底解散了侵略成性的旧军队,并在“和平宪法”中明确规定日本放弃交战权,不能拥有正式军队,只保留了专守防卫的“自卫队”。为了和旧军队划清界限,自卫队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去军国主义化”处理,其中就包括军衔名称。
他们把旧日军的“将、佐、尉”官制,改成了不伦不类的 “将、佐(补)、尉(补)” 。比如,现在的上校不叫“大佐”,而叫“一等佐”。听起来是不是气势弱了很多?
有点像技术职称,而不是战场指挥官。这套设计,本身就是一种 “封印” ,时刻提醒日本:你的自卫队不是军队,别动歪心思。
![]()
现在,日本为啥急着要把“大佐”请回来?
八个字:破除“心魔”,重振“军魂”。
首先这是“正名”运动的关键一环。
日本搞了这么多年修宪扩军,已经把自卫队的实力搞得世界前列了,F-35战斗机、准航母样样俱全。但名字还顶着个“一等佐”,总觉得矮人一等,名不正言不顺。把“大佐”改回来,就是要从名称上彻底抹去战败国的印记,让自卫队员找回“帝国军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说白了,就是给军队“打鸡血”。
其次这是在试探国内外的底线。
日本国内对军国主义复活始终抱有警惕,中、韩等邻国更是高度敏感。修改一个具有强烈历史象征的军衔名称,就是一个绝佳的试探气球。如果国内反对声音不大,国际社会反应不强烈,那么下一步更激进的举动,比如把“自卫队”直接改名为“国防军”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就是在为未来的扩张做准备。
近年来日本不断突破“专守防卫”原则,大力发展远程攻击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反击能力”)。一个进攻型的军队,自然需要一个更具攻击性的指挥体系和军官文化。“大佐”所代表的旧军队层级,更利于命令的快速传达和执行,适应未来可能参与的更高强度、甚至域外作战。
![]()
我们怎么办?
绝不能置之不理!
历史告诉我们,军国主义的复活从来都是从一点点“小事”开始的:
先是修改教科书,否认侵略历史;然后是首相等人参拜靖国神社,祭拜战犯;再是解禁集体自卫权,扩大军力;现在,连军衔名字都要改回去了。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目标清晰步步为营。今天他们恢复“大佐”军衔,明天就可能恢复“师团”、“联队”的编制,后天就可能让“旭日旗”再次飘扬在异国的土地之上。
所以,这声“大佐”不是历史的怀旧,而是军国主义幽灵的还魂曲。我们不忘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
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