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辽宁北方重工的厂区里,中国自主研发的3.6万吨垂直挤压机,热试一次成功,标志着“360工程”正式告捷。
这是当时全球最大吨位的垂直挤压机,而这个曾被西方视为“不可能”的巨型装备,一举打破了欧美垄断了半个世纪的技术壁垒。
从2006年立项,到2009年投产,三年攻坚,十亿投入,中国工程师用行动回应了质疑。
![]()
但这场技术战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一台机器那么简单,这场技术硬仗是怎么打下来的、为什么它能让世界刮目相看,值得深究。
西方技术封锁让中国“被捏着脖子”
上世纪末,中国工业发展是快了不少,但很多关键设备仍靠进口,特别是那种超高温、超高压环境下用的大口径无缝钢管,完全被西方锁死。
无论是核电站的反应堆、火电厂的主蒸汽管,还是大型石化装置的主干管道,只要是核心部位,几乎都要靠国外供货。
![]()
但这些管子不是想买就能买的,西方国家不仅价格开得高,还设了不少限制条款,不允许技术转让,也不让拆解研究,要是想“模仿”,他们连样品都不给看。
更现实的是当时中国在大力推进火电升级,引进了超临界技术,设备先进了,可配套的管道却还得等船运从海外运来。
只要国际海运出点状况,项目动不了,甚至整个工程都要延期,一旦碰上突然的地缘政治冲突,不仅设备会滞留在港口,还会导致工程成本飙升,损失不小。
![]()
所以当时的情况其实挺被动的,尽管中国的工程师能造电厂,却造不了它的“血管”,能建核电,但核心材料还得看别人脸色。
一个国家的重型工业长期被“卡脖子”,经济损失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战略安全感严重不足。
那时候的中国已经意识到靠买是买不来未来的,必须自己动手做,但问题是从零开始,谈何容易?
![]()
从零起步,靠死磕把“不可能”变成现实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06年,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由北方重工牵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360工程”的项目,目标很明确,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垂直挤压机,彻底摆脱对关键管材的依赖。
这台机器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吨位,3.6万吨,远远超过当时美国主流的3万吨级别设备,但现实中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
怎么熔铸几千吨的核心部件、怎么让液压系统稳定持续地输出巨量压力、怎么确保几百摄氏度高温下的钢材不变形,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也没有可以参考的样机。
很多技术人员只能翻着前苏联时期的俄文教材,一点点抠公式、做实验。
有人说那时候的科研节奏像“修机器”,更像“修心”,失败是常态,有时候做了一年,最后成品一根都压不出来,只能重新熔了再来。
![]()
最初的挤压管成型率只有两成,有时候一整批都成了废品,更别说几吨几吨的钢水一旦冷却不均,整个铸件就废了,损失的不只是材料,还有时间和士气。
但工程师们没有退缩,铸造组、液压组、控制组三班倒连轴转,哪怕是凌晨三点,只要机器出问题,现场就有人。
三年时间,失败过无数次,熔炉点了又熄,设备调了又改,直到2009年7月,第一根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终于一次压制成功。
![]()
成品不仅尺寸精准,还通过了严格的无损检测,表面光洁、结构均匀,这一刻不仅是技术成就,更是多年积压下来的“被动”状态终于翻篇。
这台机器一投产,立马在市场上掀起了波澜,原来欧美厂商对中国客户报出的高价突然降了不少,甚至有企业主动放宽了技术限制。
说到底,技术话语权就是这么来的,有能力对标甚至超越别人,别人自然得重新审视。
![]()
出口破圈,中国制造产业链站稳脚跟
但360工程的意义,并不止于一根钢管,它真正的价值,是打通了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一条完整产业链。
从原材料冶炼、设备制造,到全流程控制系统,全部实现自主可控,这意味着中国不再是简单的“制造工厂”,而是具备了系统性解决复杂工业难题的能力。
这台挤压机投产后,很快就在国内多个重大工程中发挥作用。
![]()
比如秦山核电站的后期扩建、多个超临界火电项目,以及军工航天等关键领域,都用上了这类核心管材。
而且由于成本降低、交期可控,国产设备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很多原本被国外垄断的项目也开始转向国内采购。
并且这项技术并没有停在“够用”的水平上,而是在之后几年不断升级。
![]()
2020年,国内又有企业基于360工程的技术基础,自主研发出了更高吨位的挤压机,效率更高、能耗更低,国产化率也进一步提升。
这说明国产制造不再只是“补短板”,而是开始在一些领域走在了前面,与此同时,中国的这套技术也逐步走出国门,在东南亚、非洲等市场获得应用。
配套出口的还有整个解决方案,从设备到服务,再到材料和培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输出链。
![]()
这种“带着方案出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也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有了摆脱技术依赖的机会。
在全球产业格局中,这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当中国不再只是“买家”,而是“方案提供者”,那么在未来的谈判桌上,话语权自然会发生转移。
这不是“突然崛起”,而是一步步积累下来的结果。
![]()
结语
360工程的成功,看上去像是某种“奇迹”,但它更像是一场硬仗打出来的结果。
从当年的“买不起”“造不了”,到现在的“用得起”“卖得出”,这三年的技术攻关,是中国制造的一次集中体现。
它背后代表的不只是一个行业的突破,更是中国在面对外部封锁和内部短板时,选择不退缩、敢于挑战的态度。
![]()
今天人们再提“被卡脖子”这个词,心态已经不一样了,不是恐慌,而是更坚定地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360工程不是终点,它只是中国制造向上攀登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只要方向对,再难的技术,也能啃下来。
参考资料 “工业脊梁”炼成记 2025年08月22日 中国经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