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砍树事件:一条完整的非法产业链浮出水面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今年年初,重庆南川区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宁静被一阵刺耳的汽油锯声打破。生长多年的杉木林在短短几天内倒下150株,而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是一名木材加工厂老板张某。警方调查发现,张某在未办理任何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雇请了四名工人潜入保护区,用汽油锯砍伐树木,随后又雇佣货车司机吴某某将木材运至自己的加工厂。
![]()
image
这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一条完整的非法产业链的缩影。从盗伐到运输再到加工变现,每个环节都有人“各司其职”。小型木材加工厂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铤而走险,而自然保护区面积广阔、监管难度大的特点,恰好成了不法分子的“便利条件”。
![]()
image
暴利驱动下的“木头生意”
![]()
image
低成本高回报:合法木材需要缴纳采伐许可费、运输费、税费等,成本较高,而盗伐的木材几乎零成本。张某选择自然保护区下手,正是因为这里的树木生长多年,材质优良,市场售价高,而盗伐只需支付工人工资和运输费用,利润空间极大。
产业链分工明确:砍树工人负责采伐,货车司机负责运输,加工厂负责销赃。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让非法砍伐的效率极高,也反映出部分木材市场对非法原料的依赖。
监管盲区被利用:自然保护区往往面积广阔,人力巡查难以覆盖全部区域。张某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选择在偏远区域作案,等到执法人员发现时,木材早已被运走并加工成成品,难以追溯。
底层参与者的生存困境与法律盲区
四名砍树工人和货车司机吴某某并非主谋,却是这条黑色产业链的关键执行者。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已经违法。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张某提供的报酬比普通体力劳动更高。
农村就业机会有限,低收入群体容易被经济利益诱惑,成为非法产业的“工具人”。此案暴露出基层普法教育的不足,也提醒我们,打击非法砍伐不能只盯着主犯,还需关注底层参与者的生存现状,提供合法的替代生计。
阻断黑色链条:从源头到终端的治理建议
建立木材“身份证”制度:每批木材都应附带采伐许可证、运输证明等文件,加工厂必须登记来源,确保可追溯。技术手段如区块链可用于记录流转信息,防止非法木材混入市场。
强化终端市场监管:林业部门应联合工商执法,定期抽查木材加工厂的原料台账,对无法提供合法证明的企业从严处罚,切断非法木材的销赃渠道。
完善保护区防控体系:利用无人机巡查、红外相机等科技手段弥补人力不足,同时设立有奖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让盗伐行为无处藏身。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博弈
这起案件背后,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非法砍伐的暴利让一些人铤而走险,但长此以往,受损的是整个生态环境。我们呼吁消费者选择经过认证的木材产品,拒绝来源不明的木材,从需求端切断非法产业链。
只有让保护者受益,让破坏者受罚,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平衡。金佛山的杉树倒了,但希望它们的倒下能唤醒更多人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