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发生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
有议员问首相高市早苗,明年修订安全文件时会不会继续坚持"无核三原则",她没给准话,只说"现在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
这话一出,外界炸了锅,因为日本可是世界上唯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无核三原则"在日本喊了快60年,现在首相突然不愿明确表态,这背后的信号值得琢磨。
"无核三原则"说的是"不拥有、不制造、不允许核武器进入日本"。
![]()
1967年时任首相佐藤荣作提出这个原则,1971年国会正式通过,成了日本战后和平形象的招牌。佐藤荣作还因此在1974年拿了诺贝尔和平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不管日本在军事上怎么折腾,这条红线一直没敢碰。
但高市早苗这次的态度很微妙,去年她竞选自民党总裁时就说过,"不允许核武器进入日本"这条需要讨论讨论。
当时就有人觉得不对劲,现在她当了首相,面对同样的问题直接不表态了,从"需要讨论"到"拒绝表态",这个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追溯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国内关于"核共享"的讨论就多了起来。
当时还是前首相安倍晋三第一个公开说,日本应该学北约,跟美国讨论在日本部署核武器的事。
他的意思是:美国把核武器放日本基地,日本战机能搭载使用,这样能增强安全保障。
今年10月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日本正在研究如何应对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
虽然他没直说核武器的事,但提到了"所有选项都在考虑范围内",这种说法在日本政界很少见,因为过去谈到核问题,官方都会明确重申"无核三原则"。
更让人在意的是日本在核技术上的动作。
今年9月日本防卫省发了份研究报告,说下一代潜艇"不排除核动力选项",要研发能长时间长距离水下航行的核动力潜艇。
![]()
这个报告把核潜艇的讨论从民间推到了官方层面,日本搞核潜艇不是新鲜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开始研究船用核反应堆技术。
这些年造的常规潜艇技术水平很高,吨位也越做越大,有日本媒体报道,海上自卫队内部早就有人主张发展核潜艇,认为这是提升远洋作战能力的关键。
其实日本作为被核爆过的国家,对核武器应该最反感,广岛和长崎的惨剧过去80年了,幸存者还在。
每年8月6日和9日,日本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强调和平的重要性。
![]()
但现在的情况是,一边纪念核爆受害者,一边却在琢磨怎么跟核武器扯上关系。
日本官方的说法是"安全环境恶化",他们觉得周边威胁增加,需要更强的防御手段。
但如果真让美军核武器进驻日本,日本就会从"无核国家"变成"有核武器的国家",到时候一旦发生冲突,日本基地会成为首要打击目标,老百姓面临的风险反而更大。
高市早苗这次不表态,实际上是给后续政策调整留空间,如果她明确说"坚持无核三原则",后面就不好改口了。
如果说"不坚持",国内外反弹会很大,所以她选择模糊处理,先把话题放出来,看看反应再说。
这种做法在日本政界叫"观测气球",先放个试探性的信号,如果反对声音太大就缩回去,如果反应平平就继续推进。
2015年通过新安保法时用的就是这个套路,先是官员不断在公开场合提,然后媒体跟进讨论,等舆论铺垫得差不多了,法案就顺利通过了。
从安倍晋三到高市早苗,日本在核政策上的态度确实在一点点变化。
这背后是日本想摆脱战后体制限制,成为"正常国家"的长期目标。但这个"正常",在周边国家看来就是军事扩张的代名词。
日本首相在"无核三原则"上的暧昧态度,确实值得关注,不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不是靠核武器堆出来的,而是靠对话和互信建立起来的。
日本如果真想要安全,应该多想想怎么跟周边国家改善关系,而不是在军事上不断加码,毕竟,和平才是最大的安全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