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位亚圣在两千多年前,道出了人性中最本真的善念。
可世间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问:何为善?怎样才算真正的善?
有人以为,日日行善积德,便是君子之道。也有人认为,克己复礼,严守规矩,方为仁义之人。
可孟子却说,真正的善,不在于你做了多少善事,而在于你心中是否"四端常存"。
这四端,便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若无这四端,即便日日行善,也不过是做作;若四端常存于心,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仁义。这话听来玄妙,究竟该如何理解?孟子又是如何得出这番见解的?且看这位儒家大师,如何为世人揭开君子之道的真谛。
战国中期,天下纷乱,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试图以儒家仁政之道平定天下。
这一日,孟子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稷下学宫乃是当时天下最负盛名的学术之地,各家学说在此交锋辩论。这日来听讲的,有齐国大夫,有各国使者,也有慕名而来的士人学子,足有数百人之多。
讲坛之上,孟子身着儒服,神态从容。他环视四周,缓缓开口:"诸位可曾见过孩童将要跌入井中的情景?"
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孟子为何突然问起这个。
"若有人见到一个孩童即将跌入井中,心中会如何?"孟子继续问道。
"自然是要去救!"一位年轻士子脱口而出。
"为何要救?"孟子追问。
"因为...因为那是个孩子,不能眼看着他跌入井中啊!"士子答道。
孟子微微一笑:"对,就是这个'不能眼看着'。这一瞬间涌上心头的不忍,这份想要上前拉住孩子的冲动,便是恻隐之心。"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郑重:"诸位要明白,这时候你想救那孩子,不是因为你想与孩子的父母交好,不是因为你想在乡里博得美名,也不是因为你害怕别人说你见死不救。这一刻,你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孩子跌入井中。这便是人心中最本真的善念。"
台下一片寂静,众人都在思索孟子的话。
这时,一位道家学者站起身来,拱手问道:"孟夫子所言,确实在理。可天下之人,有善有恶,并非人人都有这恻隐之心吧?"
孟子摇摇头:"非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如同人生而有四肢,这是天赋,不是后天学来的。"
"那为何世间还有那么多作恶之人?"那学者继续追问。
"有四肢,不代表你善于使用。"孟子的回答掷地有声,"有人终日游手好闲,四肢渐渐废弃;有人勤于练武,四肢愈发强健。恻隐之心也是如此,有人放纵私欲,任由这善念消磨;有人时时省察,让这善念常存心中。"
他走下讲坛,在众人中间踱步:"除了恻隐之心,人还有羞恶之心。何为羞恶?就是对不义之事感到羞耻,对恶行感到厌恶。当你做了不该做的事,心中会有愧疚;当你看到不义的事,心中会有愤怒。这也是人人都有的。"
一位齐国大夫站起来说:"孟夫子,我倒是见过不少人,做了坏事不但不羞愧,反而洋洋得意。"
![]()
"那是因为他的羞恶之心已经被私欲蒙蔽了。"孟子说,"就像一面铜镜,本来光亮,若长期不擦拭,就会蒙上灰尘。但灰尘再厚,也掩盖不了铜镜本身的材质。只要用心擦拭,依然能够照见人。人心也是如此。"
他回到讲坛上,继续说道:"第三是辞让之心。什么是辞让?就是懂得谦让,不争不抢。看到好处,先让给别人;遇到困难,自己先承担。这不是懦弱,而是一种修养。"
"第四是是非之心。什么是是非?就是能够分辨对错,明辨善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孟子环视众人,声音变得更加坚定:"这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有恻隐之心,方能发展为仁;有羞恶之心,方能成就为义;有辞让之心,方能遵循为礼;有是非之心,方能通达为智。"
台下一位老者站起身,拱手问道:"夫子所言,在下深以为然。可这四端,如何才能常存于心?"
这个问题,正中孟子心意。他点点头:"这位长者问得好。四端常存,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
"有人以为,偶尔行善,便是有恻隐之心。可一遇到利益冲突,这恻隐之心就不见了。"孟子说,"也有人自以为有羞恶之心,可真正做错事时,却千般辩解,百般推脱。"
他走到讲坛边缘,俯视着众人:"所以我说,真正的善,不在于你偶尔做了几件善事,而在于你时时刻刻,都能保持这四端之心。"
"就像养树一样。"孟子打了个比方,"你种下一棵树苗,刚开始细心浇水施肥,小树茁壮成长。可过了几天,你就不管了,任由它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这树还能活吗?"
众人都摇头。
"人心中的四端,也是如此。"孟子继续说道,"你今天有恻隐之心,见到可怜之人就施以援手;可明天遇到麻烦,就视而不见。这样的恻隐之心,能算常存吗?你今天有羞恶之心,对不义之事感到愤怒;可明天为了私利,就助纣为虐。这样的羞恶之心,还能算数吗?"
台下一片沉默。许多人低下了头,似乎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孟子的声音变得温和起来:"所以,真正的君子,不是偶尔行善,而是让这四端时时刻刻存在于心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无论面临什么诱惑,都不改变。这才是真正的仁义之人。"
一位年轻的学子站起来,恭敬地问道:"夫子,我很想做到四端常存,可总是做不到。有时候看到别人遭难,确实会有恻隐之心,可转眼就忘了;有时候做了错事,也会感到羞愧,可过几天又故态复萌。这该如何是好?"
孟子看着这位诚恳的学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你能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很难得了。很多人连自己的问题都看不到,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那接下来该怎么做呢?"学子追问。
"省察。"孟子说出了两个字,"时时刻刻省察自己的内心。"
他走下讲坛,来到那学子面前:"每天早上起来,问问自己,今天我的恻隐之心还在吗?我的羞恶之心还在吗?遇到事情的时候,问问自己,我现在的想法,是出于四端之心,还是出于私欲?"
"每天晚上睡前,回顾一天的所作所为。哪些事做得对,是四端之心的体现;哪些事做得不对,是违背了四端之心。"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的四端之心就会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你本性的一部分。"
孟子说到这里,突然话锋一转:"不过,诸位要明白,这四端虽然人人皆有,但要真正做到'四端常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环视四周,声音变得神秘起来:"我曾经遇到一个人,他日日行善,在乡里也是有名的善人。可有一次,我问他为何行善,他的回答,却让我大吃一惊。"
![]()
"他说了什么?"台下有人忍不住问道。
孟子笑而不语,只是说:"这其中的道理,涉及到善的本质。
若不明白这个道理,即便你做再多的善事,也不算是真正的君子。
而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践行仁义的人。"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众人期待的目光:"这个道理,也是区分伪善与真善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