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在上海,一个曾被贴上“吃力不讨好”标签的物业模式——酬金制,正悄然走进越来越多的小区,并且收获了“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收益翻倍”等出人意料的好评。
按理说,酬金制模式下,物业公司只能收取固定比例的酬金,业主还要费心参与管理监督,这岂不是自找麻烦?在这样的认知下,数据显示,上海14000多个住宅小区中,以往只有800多家选择酬金制,主要集中在物业费较高、业委会专业度较强的小区。但最近,就连一些物业费偏低的小区也开始尝试起这种模式,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转变?
走进这些小区,答案渐渐浮出水面。长宁区一个物业费并不高的小区,从包干制转为酬金制后,仅临时停车费一项就从每年几千元猛增到17万多元!这个小区的业主坦言,过去交物业费给物业公司,像是装进“黑箱”,怎么花都是物业说了算;现在每一笔支出都清清楚楚,保洁用了多少、维修花了多少、电梯保养费是多少,都要经过业委会专人签字才能支付,实实在在感受到是花到了业主身上。
透明,带来了理解。当业主们亲眼看到物业服务背后的真实成本——节节攀升的人工费、维修材料费、公共能耗开支,大家开始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物业也要收支平衡。
奇妙的变化随之而来。业主们不仅更主动地缴纳物业费,还开始认真关注起电梯广告费、临时停车位收入这些以往被忽略的公共收益。邻里间的讨论话题也从“物业费为什么这么贵”变成了“怎么让钱花得更值”。
这就是酬金制的独特魅力。物业公司拿固定酬金,不再靠克扣服务来盈利,服务质量反而更有保障;业主积极参与管理,从旁观者变成共建者,社区矛盾自然减少。
当然,酬金制绝非易事。它要求业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看懂账本、理性决策;也要求物业公司转变角色,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更需要双方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
眼下,先行小区正在跨越最难的第一步。他们的实践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当我们能够透明算账、理性认账时,“质价相符”才能真正实现,美好家园的建设权才能掌握在业主手中。
从“你为我服务”到“我们共同管理”,酬金制带来的不仅是模式的转变,更是社区治理理念的革新。这种基于透明和信任的新型关系,或许也是当下社区治理的重要助力。
原标题:《上观时评|原来“吃力不讨好”的酬金制,为什么最近变“香”了?》
栏目主编:简工博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谢飞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