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被称为“微笑天使”和“水中大熊猫”,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为长江江豚种群恢复创造了重要“窗口期”。近年来,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的全链条保护体系,其种群数量实现了历史性回升。
今天(11月14日),继2023年2头迁地保护江豚成功放归后,又有2头迁地保护江豚完成野化适应性训练,放归长江。而在放归前,科研人员为它们进行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毕业考试”。
江豚放归前一天,科研人员将两头雄性江豚起捕上船后,随即对江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这是江豚放归长江前的最后一次体检。

在洪湖老湾故道,这两头江豚已经从初来时的3到4岁幼年阶段,成长至6到7岁的青壮年,并已性成熟。它们在这里学会了自主捕食、适应复杂水流与航运噪声等关键生存技能。
![]()
放归前的准备工作细致而关键,首要任务就是科学评估它们是否真正具备了重返野外的能力。除了能力评估和健康体检,科研团队还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后期监测体系,确保在江豚放归后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定位和跟踪,守护它们回归自然。
声学定位无人机齐上阵
新技术护江豚回家
为确保江豚放归行动的成功,科研团队运用了多项创新科技手段。从野化训练阶段的精准评估,到放归后的实时追踪,新技术让江豚的回家之路更加科学、智能。
在野化训练阶段,团队引入了更精准的噪声干扰训练,通过录音回放模拟真实的大型船舶噪声。同时,通过分析江豚血液和粪便的稳定同位素及肠道微生物,客观评估其食性与野外江豚的接近程度,这是判断其捕食能力是否重建的重要科技指标。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梅志刚:这次我们是无线电定位,能实时知道江豚的准确位置,这样就可以引导后续的技术,比如无人机跟踪技术,能直接过去拍摄,获得实时它在水里面一些游动的姿态。我们还有两套实时声学监测系统,第一个是定点的实时声学,还有一个拖曳式的实时被动声学,我们去调查看整个区域里面的江豚是怎么样分布的,是怎么去集群的,也可以看到我们放归的这两头江豚,有没有去找到这样的群体,形成自己的野外朋友圈。

这些新技术如同为科研人员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够更精准、全面地掌握江豚放归后的动态,为科学保护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长江江豚成功放归
保护工作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随着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江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多个保护水域,迁地种群数量达到约150头,每年有10至15头小江豚出生。目前,我国对江豚数量考察每5年开展一次,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相比2017年增长了200多头,增长率达到23.4%。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鱼类资源逐步恢复。近年来,在宜昌、南京、武汉等江段,长江江豚出现频率明显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衣艳荣:农业农村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订长江江豚未来十年的拯救行动计划,谋划部署了涉水活动规范监管、重要栖息生境修复、迁地保护能力提升、人工繁育技术攻关等十大行动,通过系统修复重要栖息地,全力攻克人工繁育技术,全面提升救助和保护水平,多措并举恢复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带动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提升。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