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一边是中国汽车在以色列街头随处可见,销量稳坐进口车头把交椅;一边是军方突然下死命令,要求所有军官全面替换手中的中国车,这波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以色列国防部这是铁了心要跟着美国对华施压,还是真的发现了所谓的 “安全隐患”?中方一句 “毫无根据” 的回应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博弈?
要搞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得先看看以色列军方这大半年来的动作有多反常。
![]()
2025 年初,他们先是悄悄给部分中国品牌汽车设限,不让进军事基地,到了 7 月,干脆直接叫停了一项中国车采购招标,理由说得含糊其辞,只提 “担心高科技组件泄露情报”。
8 月的禁令更是加码,不管是军官还是文职人员,只要开的是中国车,一律不准进基地大门,只能停在外面指定区域。
等到 11 月 2 日,这事彻底闹大,国防部正式公布命令,经过总理内塔尼亚胡点头、参谋长埃亚尔・扎米尔中将签发,要求以军军官逐步替换手中的中国车。
![]()
先从接触机密信息的敏感岗位军官开始,到 2026 年第一季度,所有军官的中国车都得换个干净。
这次被盯上的中国车,总共大约 700 辆,大多是奇瑞瑞虎 8 车型。
说起来这车子在以军高级军官圈子里本来挺受欢迎,空间宽敞,性能也靠谱,当初就是专门配给高级军官和他们家人使用的,日常通勤、家庭出行都少不了它。
![]()
可现在,以色列军方却把这些车形容成 “轮子上的电脑”,说车上装的摄像头、麦克风和各类传感器,都可能成为泄露情报的 “隐患”。
他们还透露,早些时候其实已经让技术人员对车辆多媒体系统做过手脚,切断了数据传输通道,但后续评估下来,还是觉得不够保险。
情报机构一番检查后,更是一口咬定 “风险真实存在”,可能导致敏感信息外泄。
![]()
可这理由太荒唐了,以色列国防部在招标时,一开始是偷偷把中国品牌排除在外的,明显是想避免公开闹大,怕影响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特拉维夫的国防部总部至今还在使用名爵电动车,安保部门也没打算更换,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11 月 3 日,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直接对这些指控进行了回击,“毫无根据” 四个字干脆利落,既点破了对方的借口,也亮明了中方的态度。
![]()
使馆还特意提到,全球有那么多国家都在使用中国电动车,这么多年来从没出过所谓的 “安全问题”,偏偏以色列军方揪着这点不放,实在说不过去。
再看看市场上的真实情况,中国车在以色列的受欢迎程度,可不是军方一道禁令就能抹掉的。
2025 年前 10 个月,中国品牌汽车在以色列的销量达到了 8.87 万辆,直接登顶进口车来源国榜首;其中电动车卖了 4.32 万辆,占当地电动车市场的 82.1%,这个数据足以说明一切。
![]()
比亚迪、奇瑞、小鹏这些牌子,在以色列街头随便逛一圈都能看到不少,民众为啥这么买账?
还不是因为中国车性价比高,续航里程长,智能配置又实用,价格还比同级别的其他品牌实惠不少。
就拿比亚迪 Atto 3 来说,2024 年一年就卖了上万台,成为很多以色列家庭的首选;2024 年全年,中国品牌占以色列车辆进口的比例接近 25%,在电动车市场更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国土面积小,人口又密集,本来就是新能源汽车的理想市场。
中国车这些年在当地的推广,其实一直在帮以色列推进绿色转型,不少家庭因为中国电动车的高性价比,才愿意从燃油车换成新能源车。
可现在,以色列军方为了所谓的 “安全考虑”,偏偏要放弃这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转头选择了日本三菱欧蓝德作为替换车型。
![]()
要知道这些三菱车都是汽油车,跟原来那些混动或电动的中国车比起来,不仅油耗高,也不符合当下全球低碳出行的趋势。
11 月以来,以色列媒体已经陆续爆料,军方已经开始从军官手里回收那些中国车,这次替换涉及的车辆数量,有媒体说是 600 辆,也有说是 700 辆,核心都是围绕着奇瑞瑞虎 8 这批主力车型。
以色列军方之所以这么铁了心要封杀中国车,背后其实离不开国际形势的影响,说白了就是在跟着美国的步伐走。
![]()
作为美国在中东的核心盟友,以色列在对华高科技领域的打压上,一直紧跟美国节奏。
从之前的华为、大疆,到现在的中国汽车,美国总是拿 “国家安全” 当借口,欧洲国家也跟着跟风,英国早在 2025 年 4 月就出台了类似禁令,不让中国车进入军事基地。
以色列的高级官员也不避讳,直言这么做就是为了在中美元首博弈中站到美国一边。
11 月 4 日曝光的一份安全分析报告,更是把这种 “跟风打压” 的逻辑暴露无遗,报告声称,中国车上的高清 360 度摄像头,可能会捕捉到军事演习、部队调动或者关键基础设施的信息。
![]()
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民用汽车的摄像头主要是为了辅助驾驶、停车监控,拍摄范围和精度根本达不到所谓 “窃取军事机密” 的程度。
而且这些功能大多可以手动关闭,以色列军方明明已经做过数据传输通道的切断处理,却依然坚持 “风险未消除”,说白了就是找个借口而已。
更讽刺的是,以色列本身就有改装民用设备成为武器的记录,现在却反过来指责中国民用汽车 “存在间谍风险”,这未免有点贼喊捉贼的意味。
![]()
而且这次禁令只针对军方,民间市场依然可以正常购买、使用中国车,这也从侧面说明,所谓的 “安全风险” 根本站不住脚,否则为啥不全面禁止?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虽然丢了军方这一小笔订单,但以色列民间市场的潜力巨大,2025 年前 10 个月的销量数据已经证明了中国车的竞争力,短期的军方禁令并不会影响长期的市场布局。
不过话说回来,以色列军方的这个决定,最终受损的可能还是他们自己。
![]()
中国电动车在以色列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电动车售价低于 17 万新谢克尔,混动车型低于 15 万新谢克尔,比同类进口车型便宜不少。
军方换成三菱欧蓝德这类汽油车,不仅采购成本可能更高,后续的燃油消耗、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且放弃新能源汽车,也与以色列推进绿色转型的大方向相悖,相当于为了迎合美国的战略,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发展规划。
![]()
回顾整个事件,从 2025 年初的初步限制,到 7 月叫停招标,再到 8 月全面禁止进入基地,最后 11 月下令全面替换,以色列军方的动作一步步升级,背后的政治考量远大于所谓的 “安全需求”。
中方的回应虽然简短,但 “毫无根据” 四个字既表明了立场,也戳破了对方的借口。
全球范围内,中国汽车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验证,以色列军方的单边禁令,不仅难以影响中国车的全球竞争力,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 “因政治因素放弃优质选择” 的尴尬境地。
![]()
说到底,汽车行业的竞争终究要靠产品力说话,性价比、续航、智能配置这些才是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东西,靠政治手段搞封杀、设限制,或许能逞一时之快,但最终还是会被市场规律所反噬。
以色列街头越来越多的中国车,已经说明了一切;而军方硬要换掉受欢迎的中国车,转头去买性价比更低的汽油车,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对于中国车来说,只要继续保持产品竞争力,就算遇到个别国家的无理打压,也依然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这或许就是中方敢于直接回击 “毫无根据” 的底气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