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这份文件首次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破解当前教育难题、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举措。
早在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时隔两年,这一字之变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迭代升级。
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在11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加强科技教育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这句话透露出,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科技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突出实践导向,让科学实践融入教育日常,让创新在互动中自然涌现。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让中小学生从小“爱科学”,还要“学科学”,更要“用科学”,让知识的种子在实践中结出创新的果子。
应该说,当前我国的科技教育还存在着“学段衔接不畅、资源分布不均、理论与实践脱节、评价难”等问题。比如,资源分布问题上,“实验室”与“课堂”隔墙相望,高校、科研院所的先进实验设备与中小学课堂鲜有交集,不少中小学生只能靠课本的插图“脑补”精彩实验的现场;学段衔接上,小学科学启蒙与初高中科技实践缺乏连贯设计,出现知识断层;理论与实践脱节则表现为课堂知识多停留在书本,学生缺乏动手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再如评价问题,一位小学科学老师曾对笔者说,自己最盼望的就是国家能像重视数学、语文、英语一样重视科学教育,但是最怕的也是,因为“现在有个怪现象,只要重视就会看重学生学习的成果,检验成果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考试,就会去考知识点,这样的方式恰恰忽视了学习中探究、质疑、试错等珍贵的过程。”
七部门联合印发的这个文件正在破解这些难题,文件的立足点从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跃升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其突破性在于,它不再将科技教育局限于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构建了一个纵横联动的生态系统。
在笔者看来,这种新生态可以用三个关键字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字是“融”。打破资源壁垒,汇聚社会合力。
应该说,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单靠学校“孤军作战”是很难实现的。文件通过“双导师制”“揭榜挂帅”“百城千馆”等举措,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建立了社会资源进入学校的通道。
文件还明确“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研机构与中小学校携手,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向中小学常态化开放”,这样,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社会组织都将成为科技教育的“合伙人”,中小学便从教育体系的“末梢”变成创新网络的活跃“节点”。这实质上是将整个社会的创新潜力都转化为了科技教育的资源,汇聚更优质的资源,从而更早地发现科技“好苗子”,畅通成长通道,为国家持续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
这正是破解“资源分布不均”的关键路径。
第二个关键字是“跨”。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体系。
针对“学段衔接不畅、学科壁垒森严”的痛点,文件提到要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开发优质科技教育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紧密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与新兴领域,纵向贯通基础教育各学段,建立“基础认知—综合应用—创新突破”的培养路径。
这其实就是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在课程上实现学科交叉,将前沿科技分学段、分层次融入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实现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目标。
同时,这也打通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因为,创新从来不是单一学科的“独奏”。
第三个关键字是“用”。打破知行壁垒,突出实践导向。
科技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用”。“像工程师一样实践”就是不搞“纸上谈兵”。文件提出在教学方式上,要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实验、实践探究。
应该说,当前大国博弈的核心已转变为原始创新能力的竞争。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满足于跟跑,必须在前沿领域实现领跑。因此,科技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原创精神”的培养。这要求科技教育必须与过去那种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截然不同,不能让孩子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大开脑洞”甚至“异想天开”,这就有赖于在持续不断的实践、体验、试错和质疑循环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用”的过程中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文件的落地仍需突破瓶颈,其中最亟需解决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现有的科学课教师、理科教师能否顺利“转型”为科技教师?另外,评价改革也是重中之重,如何让以标准答案为导向的“指挥棒”适应以过程为导向的科技教育?这些都有待相关部门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部署。
从“科学”到“科技”,一字之变,变的不仅是育人方式,更是国家战略主动权的布局——让创新人才的培养从高等教育“掐尖”,前移到基础教育“育苗”,为国家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筑牢人才根基,这离不开教育的定力、部门的合力和社会的助力。这一字之变,最终旨在打通校内与校外、知识与实践、今天与未来之间的通道,让每一个孩子不仅能怀抱“爱科学”的初心仰望星空,更能手握“用科学”的本领脚踏实地,成为改变世界的未来创造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