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周坤
清晨七点半,薄雾渐散间,在蚌埠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2C号厂房内,安徽聚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电镀生产线已开始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电路板,缓缓浸入镀液槽,泛起细密气泡……
而这每一个活力满满的智慧场景,都被物联网系统实时记录着。安徽聚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洪旭站在自动化控制屏前,仔细监测着镀层厚度参数。
“过去租厂房,最怕环保抽查,现在园区统一处理污水,我们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工艺改进上。”他指着窗外纵横交错的管道说,“那些彩色管道分别收集废水,直接输往污水处理站这才是真正让企业安心生产的‘定心丸’。”
如今,该公司所在的电子信息产业园,正成为破解电镀产业“散乱污”难题的示范样本。园区通过建设标准化电镀车间、5000吨级污水处理站及专业化化学品库,构建起表面处理产业的全新生态。
![]()
电子信息产业园里,工作人员正在准备电镀的产品。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与此同时,“边建设、边招商”的创新模式则是园区发展的“硬核引擎”。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园区“先建后招”的周期瓶颈,实现了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的同步推进、同频共振。
目前,蚌埠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已成功招引13家企业签约入驻,涉及电子元件制造、机械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预计今年年底全部投产。此外,正在跟进洽谈方圆机电、阳光氢能等11家企业。这片曾经的闲置地块,如今化作企业转型升级的沃土。
作为蚌埠创新发展的“主战场”,今年蚌埠高新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对园区空间布局、产业定位进行优化重塑,创新构建蚌埠高新区新型显示配套产业基地产业园、蚌埠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硅基产业园。
在蚌埠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看来,“三园”齐发,并非简单的空间划分,而是基于产业协同、资源互补的科学规划,推动蚌埠高新区从单一园区向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城跨越。
如果说产业是园区的“灵魂”,那么完善的配套设施就是支撑园区运转的“骨架”。
就在一个月前,蚌埠高新区新型显示配套产业基地产业园里209套保住房投入使用,辖区内四家企业职工率先入住。舒适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让奋斗在高新区的人才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
位于蚌埠高新区新型显示配套产业基地产业园的人才公寓。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下午五点半,在蚌埠高新区新型显示配套产业基地产业园,部分租住在这里的企业职工陆续回家。今年大学刚毕业的张力就是公寓首批入住的职工之一。
推开他的房门,温馨的一居室里,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从床、衣柜到空调、洗衣机,基本生活所需应有尽有。
据了解,这批保住房涵盖一居室、两居室等多种户型,不仅内部装修简约实用,小区内还配备了健身区、会议室、食堂等公共空间,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
安徽方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戴志平表示,人才公寓对企业来说太及时了,之前招的外地人才对方经常会顾虑到住宿问题,现在有了住宿保障,企业招聘时会更有底气了,员工住得很近、住得舒心,有利于企业稳定人才团队。
“优质的配套不仅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更能增强企业与人才的归属感。”蚌埠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从交通、产业、生活及特色配套多维度发力,让产城融合从概念逐渐成为现实,增强人才吸附力,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
俯瞰蚌埠高新区新型显示配套产业基地产业园。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在产业与配套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优质的服务成为园区吸引企业、留住企业的“软实力”。
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硅基产业园,园区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政策保障到创新服务,全方位为企业排忧解难,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依托自贸区政策红利,该园区已吸引了安徽潇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中科米点传感器有限公司、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彩电器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科技制造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研发产业的组团发展。
从电子信息园的集约治污,到新型显示园的人才关怀,再到硅基制造园的政策赋能,蚌埠高新区精心打造的三个特色产业园。这不仅是厂房与设备的物理集聚,更是一个创新生态系统的蓬勃生长,三园鼎立、业态互补,合力打造蚌埠高新区的产业新高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