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糖尿病患者常面临血糖波动加剧的挑战。中医认为,此时人体阳气内敛,寒邪易侵,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血糖控制难度增加。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建议,糖尿病患者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安全过冬。
![]()
饮食调养:温补脾肾,控糖稳压
中医强调“五谷为养”,秋冬宜选温热性食材。如归芪鸡(黄芪30克、当归15克炖母鸡)可补气养血,适合易疲劳、易感冒者;沙参玉竹老鸭汤(沙参、玉竹各50克炖鸭)能滋阴润燥,改善口干、便秘症状。主食可增加燕麦、糙米等粗粮比例,其富含的膳食纤维能延缓糖分吸收,辅助血糖稳定。同时,需警惕“隐形糖”,如加工食品中的酱料、糕点等,避免热量超标。
起居有常:保暖防寒,护阳固本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保暖至关重要。外出时佩戴帽子、围巾,可防止寒邪入侵导致血管收缩、血糖升高。足部为“阳气之根”,糖尿病患者因病变感觉迟钝,易因冻伤引发感染。建议每日用40℃温水泡脚,选择透气柔软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此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损伤肾气,肾阳充足则气血运行顺畅,血糖自然平稳。
运动养生:适度锻炼,调和气血
秋冬运动需遵循“藏”的原则,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这些运动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运动时间宜选在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此时阳气升发,气温适宜。运动后需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物,防止寒邪入侵。
情志调摄:疏肝解郁,稳定血糖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波动会影响肝气运行,导致血糖波动。秋冬季节可通过品茗、书法、赏花等活动陶冶情操,保持心境平和。若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可尝试“吞津液”法:锻炼后唾液增多时,分三次缓慢咽下,能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中医外治:辅助控糖,标本兼治
针灸、艾灸等外治法可调节脏腑功能。例如,艾灸足三里穴能健脾和胃,增强气血生化;耳穴压豆(贴压王不留行籽于耳廓穴位)可改善口干、失眠等症状。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引发不适。
秋冬血糖波动频繁,糖尿病患者需增加监测频率,尤其是饮食、运动改变时。若出现血糖持续偏高、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此外,需定期复诊,检查肝肾功能、眼底等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