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时调的韵味悠长,武术健身套路的刚柔并济;严丝合缝的榫卯鲁班锁、华丽精致的戏剧靴子……昨日,蓟州区穿芳峪镇新水厂村上演了一场热闹的非遗“赶大集”活动,天津市多位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热情参与展示与展演。
此次“扎进泥土”的传习展示,是“天津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创新培训暨文化赋美乡村活动”的一部分。整体活动创造性地将“学习班”搬到乡村一线,以“理论+实务+交流+实践”的多元模式,让传承人在学习中激发灵感,在展示中延续文脉,为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活力。
扎进泥土
多元展示
由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天津市剧本创作中心、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天津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创新培训暨文化赋美乡村活动”,于本月12日至14日举行。此次“培训与下乡”相结合的模式,既强化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更打通了文化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让非遗从“展柜”走向“家门口”。
活动中,天津大学的马知遥教授以“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主题开展讲座。他结合丰富案例,与传承人共同探讨老手艺如何对接新生活、传统如何赢得当下市场,为在场学员拓宽了思路;专门设置的业务培训环节,聚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法规政策、评审流程及资料整理等具体内容,为各区及直属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精准辅导。
“马老师的讲座打开了我的思路。如今,非遗需要主动适配时代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不能局限于固有领域,更可以借助AI等科技手段实现突破。比如通过科技让非遗作品更具灵动感,更好对接市场、扩大非遗的传播与影响力。只有打破传统思维,才能让非遗走向更大空间。”史记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史桂艳表示。
昨日在穿芳峪镇新水厂村上演的“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传习展示活动,堪称一场非遗“赶大集”。除了动静结合的展示、展演以及美食体验,现场还设置了讲解和互动教学,让村民亲手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交流互鉴
“非遗”还能做什么?
非遗在新时代的功用是什么?本次活动搭建了开放式交流平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度交流,为各自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精神赋能”。现场,风筝魏、天津时调、杨柳青剪纸、北少林武术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聚一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享经验与感悟,市级、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在自由交流中纷纷打开“话匣子”,就传承中遇到的共同难题和机遇畅所欲言,思想碰撞,气氛热烈。
史桂艳说:“交流中,不少传承人以几十年的工匠精神,让我们对非遗的文化内核有了更真切、深刻的理解。非遗代表性项目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一起合作、推广。”通过活动,她也更加坚定了通过非遗践行社会责任的决心,“非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能成为帮助特殊群体的桥梁。比如我们的工作坊一直在招收有动手能力的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加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这也体现了非遗传承的社会担当。”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纷纷表示,此次蓟州之行不止于一场培训,更是一次生动的文化浸润。真正有生命力的非遗,既需要在理论中思考未来,更要在乡土中汲取营养,方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今晚报记者 王轶斐
来源:今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