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妈今年57岁,退休后的生活本应安逸愉快。然而这两年,她总感觉浑身无力,早上醒来都像没睡过一样。饭量也渐渐变差,稍微吃点油腻就胃胀、反酸。家里的女儿看在眼里,忍不住劝她去医院检查。
孙大妈笑着打趣:“我也没啥大病,不就是年纪大身体虚点嘛!”但医生看了她的脸色和舌苔后,却很严肃地说:“你这是典型的脾虚,长期不重视,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大妈,脾虚可不是小问题。”医生的话让孙大妈心里一紧。“脾主运化,像家里的‘大管家’,一旦虚了,身体的‘工厂’就开不动了。”究竟什么才是脾虚?我们常说的“脾虚人就等于废一半”,是不是危言耸听?
如果身体频繁出现6种信号,是不是该赶紧调理脾胃?别急,往下读,你可能会发现,许多“小毛病”其实早就暗藏玄机,或许下一顿饭、一道菜,就是修复气色的关键,到底哪些信号说明脾已经“吃不消”了?我们能做些什么帮它摆脱困境?
很多人以为脾虚只是吃得少、容易拉肚子,其实脾作为中医“五脏六腑”的核心成员,不仅仅影响消化吸收,还牵连免疫、代谢、气血生化等多重环节。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与消化科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群中有明显脾虚表现占比接近34.7%,且与慢性疲劳、慢性胃病、糖调节异常、甚至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也早有论证:脾虚多与小肠吸收功能减弱、胃排空慢、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有关。
其机制在于“营养供应链”瘫痪,身体各组织器官都饿着肚子运转,自然容易“掉链子”:易疲劳、易感染、恢复慢等成为健康“破窗效应”的起始点。更要命的是,反复消化道不适常让人误判为普通“胀气”“消化不良”,耽误最佳调理时机。
陷入脾虚状态,身体会用一种或多种“小报警”提醒你:
消化功能变弱:经常感觉胃胀、食欲减退、饭后腹胀,吃油腻或生冷更难受。研究显示,长期脾虚患者肠胃消化酶活性可下降接近13%,正餐时间变拖拉。
![]()
体形、面色变差:脸色越来越黯淡发黄、没有光泽,手脚冰凉,甚至眼袋浮肿。中医讲“脾主肌肉四肢”,气血不足,皮肤自然没有好气色。
体力、精神力明显下降:容易无精打采、困倦乏力,哪怕明明睡够8小时,也像“没充满电”。权威临床数据显示,脾虚相关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28%。
排便异常或容易腹泻:排便状态不成形、粘壁或时干时稀,多伴随小腹坠胀,频繁跑厕所且不解乏。
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稍微换季就喉咙痛、鼻塞、咳嗽,小病不断。有关观察发现,脾虚人群上呼吸道感染复发率较普通人高出41%。
![]()
记忆力变差,思维混沌:工作时经常“短路”,容易忘事、失忆、注意力不集中,老觉得脑子“不够用”。
以上6个信号,往往交错出现,很容易被“老了、气候不好”蒙混过去。尤其是体力精力下降和面色变差,最易被忽视,却往往说明“内环境”早已开始告急。调理不能再拖,现在养脾,才不会等到大问题找上门!
其实脾虚并非无解,养得好,身体自会“重启”元气。一线医学研究、多年门诊经验总结出3大调理策略,让改善看得见、摸得着:
日常三餐避开生冷寒凉、油炸甜腻,多吃山药、莲子、小米、大枣、红薯、南瓜等温和饮食。临床随机数据表明,每餐主食用谷类杂粮替代提升10%,脾胃负担下降8.2%。饭要七八分饱,慢食细嚼,减少宵夜。
![]()
作息规律,减压养脾
长期熬夜、心事重、压力大会“伤脾”。建议保证充足睡眠(不少于7小时),避免晚睡和过度看手机。养成饭后轻步走(10-20分钟为佳)的习惯。北京市中医药大学研究表明,规律作息的中老年人脾虚症状改善率提升31.6%。
适度运动,激活正气
选择快走、做操、八段锦、呼吸训练等温和运动,一周不少于4次、每次30分钟。运动有助于驱散脾湿、打通气血,坚持半年后,36%的脾虚者气色显著改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