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14日报道:当黄浦江的潮声与里弄的沪语交织,当身体感知与声景记录相遇,一场关于上海文化肌理的深度探索揭开面纱。由西岸美术馆发起、香奈儿特别支持的“文化研究员”项目,将于2025年11月15日正式向公众呈现首期议题“上海声音I:方言与语言”的研究成果。作为一项贯穿2024-2027年的“活动—档案—展览”长期计划,该项目以上海为样本,邀创作者以智性研究、开放讨论与合作创作的方式,挖掘城市文化根脉,重新释义美术馆的社会角色。
![]()
自2024年启动以来,首期议题“上海声音I:方言与语言”便打破单一学科边界,从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建筑、音乐、戏剧等多元领域遴选10位/组研究员展开平行研究。更特别委任瑞典艺术家双人组合伦达尔与赛特尔(Lundahl & Seitl),以黄浦江为研究载体,用“声音作为倾听河流的方式”,为公众带来独特的感知体验。
具身体验:让参与者成为河流
伦达尔与赛特尔带来的《河流志:黄浦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展览,而是一场让参与者“成为河流”的具身体验。
二十位参与者将在每场体验中分为“石块”与“水流”两组,步入一个由雾气、气味、声音、石块与震动构筑的感官场域。无线耳机与遮光护目镜遮蔽了视觉,却让触觉、听觉、嗅觉变得愈发敏锐——声音通过手与手的触碰悄然唤起,“石块”的静止与“水流”的穿行形成动静相生的节奏,震动与微弱光线交织,引导人们用身体感知河流的流动、重力的牵引与时间的痕迹。
![]()
这场体验的深意,藏在艺术家二十余年的创作脉络里。他们始终以“身体为媒介”,探索身体与景观、生态系统及感知技术的复杂关联。在他们眼中,黄浦江与印度河、鲁尔河、博斯普鲁斯海峡一样,都是承载着多重记忆的“活档案”——掩埋的河道、消失的物种、工业的痕迹,都沉淀在水流之中。
![]()
体验过程中,工作坊以诗意的方式构筑起身体、流动、情感与声音交织的地形图,让参与者在与黄浦江对话的同时,也与世界各地的河流社群相遇:被崇敬却遭污染的印度河、从束直回归野生的鲁尔河、被筑坝后异地转化为能源的瑞典北部河流,不同河流的命运在此刻产生共振。
展示项目:以声音聆听城市
如果说《河流志:黄浦江》是用身体感知宏观的自然与历史,那么“绵延亦是流动”的展示项目,则让观众化身为“聆听的市民”,在细微声景中触摸上海的城市脉搏。在全球化与标准化的浪潮下,上海方言的传承断层、街区声景的变迁、地域文化记忆的式微,让“本土文化如何保持独特性”成为亟待回应的命题,而“上海声音”正是解锁城市性格的钥匙。
研究员们用各自的方式,捕捉着这座城市的声音密码。常哲晖团队将目光投向建安公寓的“意外之声”,通过声景记录,让居住者的边界冲突与公共空间的动态变化变得可闻;“一听小组”从上海地铁终点站出发,深入城市边缘地带,记录那些未被视觉叙事覆盖的日常声响,让“生长中的边缘”进入公众视野;罗洁梅则对比了愚园路主街“网红化”的热闹与里弄内的生活声响,在声景的反差中,勾勒出上海“五方杂处”的生活本底。
在方言传承的探索上,研究员们更带来了多元的艺术方案。录梦白聚焦“沪拼系统”,以视觉引导实现沪语“即看即读”,拆解系统开发逻辑的同时,铺就方言保护的艺术化路径;张豪杰设计的桌游让玩家在“吸纳移民”“开设会馆”的操作中,直观感受上海方言融合演变的过程;“和声序列”以实验音乐《潮汐湍流——上海地铁节奏曲》为引,串联起上海爵士与民族音乐的历史脉络。
此外,俞同舟与林翰的装置探索“后城市大脑时代”的公众参与模式,王非凡的讲座则以一句“是勿是上海闲话伐?”的开放式提问,邀公众共同思考方言的未来。
从黄浦江的流动到里弄的沪语,从身体体验到声景研究,“上海声音I:方言与语言”的成果,恰是“文化研究员”项目理念的生动实践——打破美术馆的物理边界,让其成为开放的文化生产“田野”。未来,项目还将在2024-2027年围绕“工业与生产”“文学与文化遗产”展开深入探索,为上海在地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开辟更多元的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