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坐落武陵山区腹地,澧水穿城而过,以峰林峡谷的奇特风光成为世界级旅游名片。这座被山水环抱的城市,没有止步于“靠风景吃饭”,而是通过一批批重点建设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升级民生服务、延伸旅游价值,让自然风光与城市烟火气双向奔赴,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朝着“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稳步迈进。
![]()
一、交通动脉升级:织密内外联通网络
(一)高速公路网:打通省际旅游黄金通道
1. 三条在建高速冲刺收官
(1)炉慈高速作为G59呼北高速关键路段,起于湘鄂交界的炉红山,在张家界境内主线长25.8公里,总投资40.1亿元。目前土建工程完成99%,路面工程推进至83%,房建和机电工程均超70%,已于2025年9月29日正式通车。这条高速首次实现长江三峡、壶瓶山、张家界三大世界级景区高速直达,湘鄂“两小时旅游圈”正式成型。
(2)桑龙高速连接张家界桑植与龙山,境内主线33.1公里,投资65.3亿元,各项工程进度均突破90%,同步于国庆前通车。通车后与多条高速互联互通,彻底打通湘西北连接鄂渝川的省际通道,让武陵山片区出行更便捷。
(3)张官高速起于市城区东侧,境内里程35公里,投资68亿元。第一合同段路基土石方完成80.5%,桥梁工程达90.6%,隧道工程接近完工,预计2026年8月建成。未来将成为张家界对接怀化的重要纽带,推动大湘西协同发展。
2. 规划高速储备发展动能
桑鹤、张桃、张沅、桑石四条高速已纳入规划,境内总里程约209公里。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让张家界高速公路网络从“互联互通”迈向“全域覆盖”,无论是游客自驾还是物资运输,都能实现“快进快出”。
(二)市政道路:畅通城市微循环
1. 主干路提质改造
子午路、大桥路等城市核心路段正在实施半封闭施工,分阶段对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进行改造升级。施工时间避开日间交通高峰,选择夜间和错峰作业,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改造完成后,路面平整度和通行能力将大幅提升,告别“坑洼颠簸”的出行体验。
2. 旅游专线优化
G241武陵源段入选全国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22.8公里的路程串联起多个核心景区,沿线配套自驾车营地和夜间灯光秀,让公路本身成为一道风景。武陵源至协合乡的客运线开通后,每日4趟班车,解决了沿线五千余名群众的出行难题。
(三)景区交通配套:提升旅游体验感
1. 天门山索道升级
天门山索道中站至山顶段于2025年11月6日起停运改造,这条7455米长的索道将通过设备升级,进一步提升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改造期间虽暂时调整游览路线,但长远来看,能更好地承接日益增长的游客量。
2. 人行通道建设
画卷路地下人行通道投入使用,45米长的设计实现人车分流,彻底解决了景区周边“人车混行”的安全隐患,让游客过马路从“冒险”变成“散步”。
![]()
二、生态市政提质:筑牢城市宜居根基
(一)地下管网改造:破解“城市内涝”顽疾
1. “一管五溪”综合治理
(1)项目以“治污水、防内涝、护澧水”为目标,规划2027年底前完成永定城区澧水北岸截污干管和五条支流的管网治理。“一管”承担北岸污水收集输送核心任务,“五溪”重点解决污水直排、管道淤积问题,实现“污水不入溪、清水不混污”。
(2)东门溪排水防涝工程作为首期项目,已于2025年10月25日启动夜间施工。施工方通过设置临时人行通道、及时发布动态等方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打响了地下管网“手术”的第一枪。
2. 片区管网更新
武陵源区鸡公垭片区污水管网改造与污水处理厂设备安装同步推进,七门锣片区以“防洪+生态”模式建设排水防涝工程,建成后将彻底告别“逢雨必涝”的困境。这些看不见的“地下血管”,正在让城市更有“韧性”。
(二)防洪与生态工程:守护山水家园
1. 防洪设施建设
S303天中公路提质改造项目中,409.5米防洪措施等效替代工程和819米新建防洪堤同步推进,为沿线农田和居民筑起安全屏障。澧水沿线的生态护岸建设,既提升了防洪能力,又保护了河道生态,实现“防洪”与“护绿”双赢。
2. 水环境治理
通过清淤疏浚、污水截流等措施,解决澧水支流的污染问题,让清水重新润泽城市。对餐饮油污直排、小区污水错接等行为的源头管控,从根本上减轻了污水处理厂负荷,让澧水水质持续保持优良。
(三)能源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功能
1. 电网升级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稳步推进,220-500千伏变电工程等能源项目落地,让城乡供电更稳定,既能满足居民日常用电需求,也能支撑旅游旺季的能源消耗。
2. 充电桩建设
永定区推进充电桩建设项目,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解决游客和市民“充电难”问题,为绿色出行提供保障。
![]()
三、文旅配套焕新:从“过境游”到“深度游”
(一)景区提质升级:丰富游览体验
1. 核心景区优化
红岩岭景区拓宽加固游步道,新增3处观景平台,接待能力较2021年提升3倍,旺季单日最大承载量突破5000人。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开发飞拉达、MR眼镜等特色项目,优化游览路线,避免游客扎堆拥挤。
2. 配套设施完善
孙开华故居周边2公里旅游大道完成“白改黑”,新建12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解决了旺季“停车难”问题。景区周边的研学实践基地综合体、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让旅游体验从“看风景”延伸到“品文化”。
(二)文旅融合项目:激活消费潜力
1. 非遗与科技结合
九歌山鬼表演引入“数字山鬼”AR形象,游客扫码即可互动,相关短视频成为社交平台爆款。织锦等非遗项目通过直播展示制作过程,带动文创产品销售,单场直播销售额常破万元。
2. 节会与旅游联动
借助旅游发展大会的带动,慈利县推出非遗集市、文旅展销会等活动,“二端午”龙舟赛、板板龙灯艺术季等话题播放量超千万。海外旅行商踩线活动和多语种国际传播,让张家界吸引了更多境外游客,部分景区境外游客占比已提升至36.97%。
(三)乡村旅游配套:带动全域发展
1. 农村公路建设
“十五五”期间规划新建农村公路30公里,改造升级多条乡村道路,让乡村旅游点“进得去、游得畅”。通村公路的完善,不仅方便了游客前往乡村体验田园风光,也让农户的农产品能更快运出大山。
2. 民宿与农业融合
乡村民宿依托旅游热度快速发展,部分民宿推出“民宿+非遗”“民宿+采摘”模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高山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借助旅游渠道成为“伴手礼”,2025年7-8月,慈利县品牌农产品销售额达720万元,同比增长33%。
![]()
四、民生工程落地: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一)住房保障升级:改善居住条件
1. 老旧小区改造
武陵源区推进36个老旧小区燃气安全改造,为使用超10年的管网更换新管道,五千户家庭受益,千余户完成户内设施更新。部分小区同步进行外墙翻新、路面平整,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
2. 保障房与城中村改造
“十五五”规划中,住房保障类项目总投资3.745亿元,包括保障房收购、城中村改造等。多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和保障房二期工程,将为居民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完善周边配套设施。
(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生活品质
1. 便民服务优化
公租房管理精准化、物业消防隐患全整治,相关部门投入资金解决安置房、商品房的维修问题,从屋顶漏水到管道疏通,民生“关键小事”逐一落实。
2. 教育与医疗配套
研学实践基地、农村医疗设施改善等项目纳入重点建设,让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获得更均等的服务。这些项目虽不直接面向游客,却能让本地居民的幸福感提升,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迎接八方来客。
(三)就业与增收:共享发展红利
1. 本地就业岗位增加
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大量招聘本地工人参与施工,项目建成后,景区、民宿、农产品销售等领域也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让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 集体经济壮大
部分乡村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研学线路,或通过举办民俗活动带动餐饮、文创销售,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有村庄通过红色研学年增收5万元。
![]()
五、建设亮点与发展展望
(一)建设亮点:民生与旅游并重
1. 施工理念人性化
无论是地下管网改造的夜间施工,还是道路施工的错峰作业,都体现了“建设为民”的理念,在推进工程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和游客的影响。
2. 资金保障多元化
积极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渠道资金投入格局。武陵源区成功申报的排水防涝国债项目,争取上级资金近2000万元。
(二)发展展望:迈向世界级旅游城市
1. 短期目标
2026年前,张官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建成通车,“一管五溪”等生态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2. 长期规划
“十五五”期间,总投资4048.38亿元的重点项目将陆续落地,涵盖交通、生态、文旅、民生等多个领域。24个纳入规划的重点项目中,7个进入国家、省规划名录,将推动张家界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让每一位市民和游客都能感受到“山水美、城市暖、生活甜”。
![]()
文章声明:文章信息取材网络经深度整理汇编而成。受网络信息更新延迟与创作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细节疏漏或进度表述偏差,恳请谅解和指正。文章仅作参考交流!!!期待与您共话张家界城市建设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