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按照共识逐步对话,全球市场刚刚喘过一口气,欧盟却突然加码:汽车关税、德国放风要撤华为的设备之后,欧盟准备立法将华为、中兴排除出整个联盟网络,并点名西班牙,要求成员国“必须拆、必须换”,不执行就诉讼和罚款。欧盟还将把“排除清单”外溢到非欧盟国家,用开发融资设门槛,逼迫对方按照欧标选择设备,重点可能会放在非洲。
德国先行,布鲁塞尔跟进,原本的鼓励态度变为强制性的法规,由负责技术主权的官员牵头推进。西班牙也受到重点关注:在它的电信网络里,中国的设备所占比例很高,在5G建设期间尤其重要。一旦立法实施,已经存在的网络就需要重新工作了,合同、成本以及消费者负担等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欧盟称其为“技术安全共识”,但是实际上还是政治先行。
![]()
欧盟还打算用融资来对非欧盟国家施加压力,并使“安全清单”外溢。非洲将是焦点,欧洲的资本和法语区联系非常紧密,布鲁塞尔也希望通过金融杠杆来给技术标准加上一道保障。但是欧洲的企业界却很不踏实。荷兰近几年的教训已经告诫过他们:出口许可限制、供应链失衡、折腾多损失大;企业甚至考虑把生产线转移到国外来求稳。
产业数据更揪心,欧方高层直言中美竞争加剧,欧盟被夹得透不过气来: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品牌汽车在意大利的销量同比上涨近150%;欧洲汽车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出现了下滑,规模从1300万辆下降到900万辆左右,市场份额也从70%下降到55%左右,本地化零部件的使用比例可能会从85%下降到50%以下;即便是豪华运动品牌,利润同比也遭受了重创,降幅接近九成。
![]()
在环保转型和自由贸易的口号下,欧洲频频出台新规定、加征关税、加强审查,“绿色关税”“技术安全”成了通用按钮。表面上这些招式针对的是中国,实际上却是欧洲自身产业政策的后坐力:新能源窗口期投资晚、产品慢、成本高,软硬件没有跟上;中国企业依靠规模优势跑出后,欧洲才发觉价格带顶不住、补贴护不住,于是用“非市场行为”来延长回合。
中美两国“降噪”的时候,欧盟却提高了自己的姿态,好像要充当起“秩序维护者”的角色。但是现实账不能忽视:电信设备更换牵一发而动全身,核心网、基站、工程、维护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重投入;大规模更换必然经历服务中断、磨合、成本上升的过程,最后消费者多花钱、运营商利润被压缩、中小企业受牵连。强迫非欧盟国家更换,更会在第三国市场上复制出科技版阵营,从而影响当地的公共服务。
![]()
中国的立场很明确:欢迎合作、互利、开放,但是拒绝无端的技术索取,也不接受用“安全”来包庇一切。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供应商的生死问题会对商业产生影响,因此在商业活动中会更加小心谨慎。产业链不是开关,关了就可以换新的;任何阵营化的拆分重组都会造成周期性的震荡。
就时间维度而言,短期内欧盟强势可以带来舆论热度和政治支持,中期企业的财报就会给出最直接的反馈,而长期上要看欧洲是否能找到科技和工业的再增长之路。罚单、禁令最多只能推迟剧痛,不能根除。汽车同理,电信也一样:欠下的投资账迟早要还,用户体验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最终都会反映出来。
还要看到的是,欧洲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南欧、东欧、北欧、西欧的基建路径、财政空间和对华合作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统一立法过于严格的话,分歧就会更加明显;一旦诉讼和处罚被使用上,盟内关系就会更加紧张。政策的一致性和现实国情早晚都会发生冲突,立法者最后面对的恐怕不是外部的安全风险,而是内部的执行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